第二天,她受邀参观日内瓦国际学校。这是一所汇聚多国移民子女的公立学校,学生来自四十多个国家,语言、文化、信仰各异。校长带她走进一间特别教室??这里的墙壁不是白色,而是涂成了深蓝色,上面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纸条。
“这是我们模仿‘火柴读书会’建的‘心灵墙’。”校长解释,“每个孩子都可以匿名写下烦恼或愿望,其他同学可以回应,也可以只是倾听。”
秋灵走近细看,纸条上的文字让她心头一颤:
>“我想念叙利亚的奶奶,可爸爸说她已经不在了。”(阿拉伯语)
>“我长得太黑,同学叫我巧克力,我不想上学。”(法语)
>“我爸妈离婚了,他们都说爱我,可我觉得自己像个行李。”(英语)
而在角落里,一张粉色纸条格外醒目:
>“昨天我看到新闻,说中国有个老师让所有学生写心里话。我想试试……
>老师,我也想被听见。”
她伸手轻轻抚过那些字迹,仿佛触摸到了无数颗孤独跳动的心脏。
临走前,一个小女孩跑过来,递给她一幅画:一个女人站在讲台上,身后燃起无数根火柴,光芒照亮了整片夜空。画纸背面写着:“你是第一个让我觉得,说话很重要的人。”
她抱着画回到住处,久久无法平静。
第三天,联合国发布《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倡议书》,其中明确提到:“借鉴中国‘火柴计划’经验,推动建立跨国校园心理支持网络。”签字仪式上,主持人特意请她上台合影。闪光灯此起彼伏,她依旧不太适应,但这一次,她没有低头。
回国前一天,她独自去了日内瓦湖边散步。夕阳西沉,湖水染成金色。她坐在长椅上,打开平板,翻看学生们最近寄来的信。
王浩写道:【我现在在校刊当编辑了,上周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讲的就是您陪我在操场走三小时的那个夜晚。主编说我有潜力,我说,是因为有人先相信我有。】
李婉清附了一张照片:她站在市青少年文学大赛领奖台上,手里捧着证书,笑得灿烂。配文是:【老师,我不是透明人了。】
赵阳则发来一段音频:是他练习吉他弹唱的录音,虽然还不熟练,但歌词清晰可辨??
>“你说梦想不该饿着坚持可有时候,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一边打工一边追梦但我没放弃因为你说过,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方向对”
她听着听着,忍不住笑了,又忍不住哭了。
回国航班起飞时,天空飘着细雨。空乘广播响起:“尊敬的旅客,本次航班由日内瓦飞往北京,预计飞行时间十小时十七分钟。”
她靠在窗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玉明十八中的教学楼。此刻,想必晨光已照进教室,粉笔灰在光柱中起舞,学生们正低头书写新的一天。
飞机穿过云层,信号恢复。微信弹出一条群消息。
是“火柴教师培育工程”种子教师群。
陈屿在里面发了一段语音:“各位伙伴,明天我们就要启程去云南了。临行前,我想分享一件事??上周我去山区试讲,遇到一个女孩,她问我:‘老师,你说的话,是不是也是别人教给你的?’我说是。她又问:‘那你还会教给别人吗?’我说当然会。她点点头,小声说:‘那我也要学着说给别人听。’”
接着,柏锦回复:【所以你看,火种从来不会熄灭,它只是换了双手继续传递。】
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一个个头像接连亮起。
>“我明天去甘肃。”
>“我去贵州。”
>“我去新疆。”
>“我去大凉山。”
最后,晓晓发了一条朋友圈,只有一句话:【我妈走了很远的路,现在,轮到我们出发了。】
秋灵睁开眼,望向舷窗外翻涌的云海。雨停了,月亮破云而出,清辉洒落机翼之上,宛如披上一层银纱。
她忽然想起十五年前,林小雨离开那天,她站在车站外喊的那一句:“小雨!你要记得写下去啊!”
那时她以为那是失败的终点。
如今她终于明白,那是火种落地的第一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