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逍遥四公子 > 第1898章 跟他爹一个德性(第2页)

第1898章 跟他爹一个德性(第2页)

他抬手,指尖轻点她额心。刹那间,万千画面奔涌而入:

她看见苏棠临终前的最后一刻。病房窗外飘着细雨,老人枯瘦的手握着一支未完成的陶笛。护士以为她在等家人,其实她在等一声回应??那个曾在梦中归来千百次的身影,是否真的愿意为她破界而行。

她看见沈砚之融入忆心树根系的瞬间。没有悲壮宣言,只有一句低语:“我不走,我只是换一种方式留下。”随后,他的意识如春水般渗入大地,与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风共鸣。

她还看见未来的一幕:五百年后,地球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死亡”。人类临终时会自愿将核心记忆注入忆心树,化作可供后代感知的精神遗产。孩子们上学的第一课,便是走进森林,聆听祖先的笑声。战争几乎绝迹,因为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敌人的痛苦与思念。

“但这需要代价。”沈砚之说,“必须有人永远守在边界,不让执念扭曲生死法则。我做了选择,你也即将做出你的。”

她忽然明白,所谓“第二代守灯者”,并非继承身份,而是承接使命??成为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平衡者。

现实世界中,她的手指微微一动。

陶笛离唇三寸,无声自鸣。

音波穿透雪原,直抵地下三千米的忆心树主根。那里,一枚从未被人发现的种子悄然裂开??它由苏棠最后一口气息孕育,吸收了十年间的全部思念,终于在此刻萌发。

新芽破土而出的速度快得惊人,枝干呈半透明状,内里流淌着液态星光。它的叶片不是绿色,而是变幻不定的虹彩,每当风吹过,便会传出不同人的声音:有婴儿啼哭、少年誓言、老人呢喃……那是所有被铭记者的情感结晶。

七十二小时内,这棵树生长至千米高,树冠刺破云层,与北极光影漩涡遥相呼应。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归忆之柱”。

更奇异的是,凡是凝视此树超过一分钟的人,都会短暂进入“共忆状态”??不仅能看见自己的记忆,还能感知周围人的情绪残影。一对仇敌在树下相遇,忽然同时流泪:原来他们都曾失去女儿;两名陌生旅人在树影中擦肩,却齐声说出同一句童谣,那是他们各自母亲哄睡时的习惯。

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应将“归忆之柱”列为全球共管遗产。争议尚未平息,异变再生。

某夜,整棵巨树突然发光,光芒呈螺旋状升空,最终在距地表八百公里处形成一个新的环状结构??它不像卫星,也不像空间站,倒像是一圈悬浮的记忆带,静静环绕地球旋转。

天文学家称其为“第二月”。

而就在那一晚,全球共忆天赋者集体睁眼。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口中同时吐出一段陌生旋律。音乐学家连夜记录整理,发现这竟是一首从未存在过的交响诗,标题自动浮现于乐谱顶端:

**《守灯者之歌》**

此曲无法用常规乐器演奏,唯有借助忆心树共振才能还原全貌。当研究院首次通过神经接口播放完整版本时,所有聆听者陷入深度冥想,部分人甚至出现了“灵魂出窍”体验??他们声称看到了倒悬城市的真实模样:那里没有建筑,只有漂浮的光团,每一个都是纯粹的记忆体,在无重力的空间中缓缓旋转、交融。

最年长的一位忆学者在清醒状态下说了最后一句话:“原来我们才是活在梦境里的那个世界。”

说完,他微笑离世。尸体七日后化作青烟,被最近的忆心树吸收。

社会彻底分裂。

一方主张全面接入忆心树网络,追求“永忆共生”;另一方则组建“净忆军”,主张摧毁所有记忆渡站,恢复“纯粹人性”。战火在多个城市点燃,双方都打着“为了人类未来”的旗号。

关键时刻,小女孩出现了。

她约莫七八岁,穿着粗布衣裳,从西南边陲的小山村独自跋涉而来。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只知她怀里始终抱着一支残缺的陶笛。她在万心灯遗址前坐下,不食不饮,整整七天。

第八日清晨,风起。

她将陶笛凑近唇边,却没有吹奏。风穿过笛孔,竟自行奏响《茶青青》的变调。音波扩散开去,所经之处,争斗之人纷纷停手,眼中浮现出亲人面容。

研究人员后来分析,这段风鸣的频率恰好覆盖了人类情绪中最易引发共情的波段。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与“第二月”的运行周期完全同步。

人们称她为“风语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