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朝廷作对,他们是万万不敢的。
会议堂经过了心绪复杂的几息,潘敬十分满意地开口:
“诸位大人,文书想必你们也看了,
只要都司的钱财到位,修路功成,必然是板上钉钉。
就算是都司没有余钱也无妨,
等朝廷的钱财到位,可以先修着,一边修一边筹钱。
到时候让都司的一众商贾员外看看,
道路修好之后,对于连接大宁、北平有多么大的裨益。
到那个时候,都司再筹钱,就不会像今日这般困难。
诸位大人,觉得意向如何?”
辽东府衙的府尹是一名五十余岁老者,身高体胖,名为翟云溪,以前也是军伍中人。
他看着手中文书,试探着发问:
“潘大人,如今朝廷的钱要来了,那大宁的钱何时到?”
潘敬听闻此言,轻轻笑了笑:
“翟大人,修路这等事对于都司来说,无异于百年大计,作为代天牧民的官员,要上心才是。
前些日子本官下发的关于修路的计划中,早就有提到。
既然翟大人忘了,本官就在这里说一说。”
翟云溪一听,脸色猛地涨红,
那什么计划,他早就丢到不知哪去,
谁能想到,朝廷会如此痛痛快快地答应。
与之有同样经历的大人纷纷面露尴尬,静静听着。
“北平行都司出钱十万两,并不是要将银钱给到都司,
而是由大宁府衙组织人手,按照工程定量,
从大宁城开始修建,一直到完十万两银子为止。”
“什么?这怎么行!”
翟云溪听闻此言,立刻出声!
潘敬的眸子冷冷地刺了过去,
“哦?翟大人想起了计划上所写内容?”
翟云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直言道:
“潘大人,辽东修路,为何要大宁参与建设,
而且这钱若是北平行都司自己,
到哪,路修成什么样,可都没有一个保证啊。”
潘敬轻笑一声,淡淡回答:
“北平行都司已经有了修建道路的经验,
本官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十万两银子的费,
更不会出现什么道路修到一半,放在那里不管,匆匆跑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