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十年,秋。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
历经数载艰苦卓绝的勘探与施工,跨越黄河天堑,贯通华北平原,连接南北两京的钢铁大动脉。。。。。。
应天至北平铁路,终于全线贯通!
首列正式运行的列车“大明号”,披红挂彩,如同一位凯旋的将军,在震天的礼炮和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应天府的龙江站。
车厢里,不仅有朝廷重臣,各界代表,更有无数怀着激动与好奇心的普通商旅、学子。
列车北上,沿途景象变幻。
江南水乡的婉约逐渐被中原大地的辽阔所取代。
当列车稳稳驶过那座同样宏伟的黄河铁路大桥时,车厢内爆发出一阵惊叹。
以往需要依靠摆渡、耗时费力且充满风险的黄河天险,如今被钢铁巨龙轻易踩在脚下。
“三日!仅仅三日!”一位随行的翰林院编修,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河北平原秋色,难掩激动地对同僚说道,“昔日读杜工部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已觉神速。然与我等今日之行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陛下
此举,真乃缩地成寸之神术也!”
当“北辰号”列车最终汽笛长鸣,平稳地驶入北平新落成的“永定门站”时,站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
北平的官员、士绅、百姓,用最大的热情迎接这条带来无限希望的铁龙。
消息传回南京,朝野再次为之振奋。
这条南北大动脉的贯通,其意义远超军事和政治层面。
它意味着东南的财赋、物产可以便捷地输往北方,北方的资源、人才也能快速南下,整个帝国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
皇帝苏宁的威望,随着铁轨的延伸,再次攀升至新的高峰。
然而,亲临北平视察的苏宁,面对这座正在经历蜕变的千年古都,却显得异常冷静和审慎。
在新设的“北平营造总局”大堂内,苏宁召集了主持北平改造的工部大员、皇家商行代表以及从应天调来的有经验的城建官吏。
大堂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北平城及新城区的沙盘模型,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已完工,在建和规划中的区域。
营造总局大臣恭敬地汇报:“陛下,新城‘承天区’主体宫阙、官署、主要干道及部分勋贵府邸已初具规模。旧城内,主要街道拓宽工程已完成三成,拆除违建,清理棚户也在按计划推进。。。。。。”
苏宁仔细听着,目光却更多地停留在沙盘上那些代表地下设施的复杂网格上。
“地上建筑,固然重要,然朕更关心地下的“良心”。”苏宁打断了汇报,手指重重地点在沙盘上旧城的区域,“北平,辽、金、元、至今,已历数百年。历代虽有修缮,然其地下排水系统,早已不堪重负!每逢夏日暴雨,街巷
积水成河,污秽横流,不仅民生艰难,更易滋生病!此乃千年古城最大之痛点!”
他环视众人,语气严肃:“朕问你们,新的下水道网络,规划如何?进展如何?”
负责此事的官员连忙出列,展开厚厚的图纸:“陛下明鉴!臣等依陛下指示,摒弃旧式暗沟,全面采用新式水泥预制管道,构建分区域、多层级的地下排水系统。主排水管道直径需达一人之高,足以容纳工匠进入检修。各区
支线管网需确保雨水、污水分流,最终汇入预定净化池或引出城外。只是。。。。。。工程浩大,需挖掘全城街道,耗资巨万,且对城内百姓生活干扰大………………”
“再浩大,也要做!再困难,也要克服!”苏宁斩钉截铁,“迁都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朕要的,不是一个金玉其外的新城,而是一座真正宜居、能够传承万世的现代化都城!地上宫殿可以稍缓,但这地下的脉络,必须先行!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业!”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尘土飞扬却又生机勃勃的巨大工地,沉声道:“传朕旨意,北平改造,以地下管网建设为当前第一要务!调拨充足资金、人力,采用分段施工、夜间作业,搭建临时通道等多种方式,尽量减少对百姓的
滋扰。但要确保质量,朕要这地下长城,比地上的城墙更加坚固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