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远处传来狼嚎。火光映照下,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竟不像一个人形,倒似一尊古老的鼎。
数日后,北京未来学院。
朱承稷已能正常交流。他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孩子一起听物理课。讲台上,一位年轻女教师正在演示电磁感应实验。
“同学们,请记住,看不见的力量未必不存在。”她举起线圈与磁铁,“就像爱,像希望,也像今天我们要学的磁场。”
下课铃响,孩子们蜂拥而出。朱承稷却静静坐着,望着窗外飘过的云。
苏婉儿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份档案。“你想知道真相吗?”她问。
男孩点点头。
她坐下,声音很轻:“你不是唯一特别的人。还有两个孩子,和你一样,在同一个时辰出生,流着相似的血。其中一个,已经在昨晚被找到了。”
“在哪?”男孩第一次主动开口。
“泉州。一个普通小学。他叫陈景阳,成绩优异,性格温和,老师同学都喜欢他。但他有个怪习惯??每逢阴雨天,总喜欢独自站在操场上,说‘天上有人在唱歌’。”
朱承稷怔住,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光芒。
“你们三个,都是‘守陵人’选定的容器。”苏婉儿继续说,“但他们错了。你们不是工具,不是符号,也不是复辟的钥匙。你是你自己。”
男孩沉默良久,忽然抬头:“我能见他吗?那个……陈景阳。”
苏婉儿犹豫了一下,点头:“可以。但你要答应我,不要告诉他这些事。让他做一个普通人,好吗?”
三天后,泉州某小学迎来一批特殊访客??未来学院组织的“科学伙伴团”,旨在促进城乡教育交流。活动中,朱承稷与陈景阳分在同一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太阳能小车拼装任务。
两人起初拘谨,渐渐熟络。午休时,他们爬上教学楼顶晒太阳。
“你喜欢星星吗?”陈景阳忽然问。
“喜欢。”朱承稷答,“但我更喜欢白天的太阳。”
“可我觉得,夜晚才真实。”陈景阳眯起眼,望向湛蓝天空,“白天太吵了,盖住了它们的声音。只有晚上,我才听得清楚??它们在叫我,轻轻地,像妈妈哼歌。”
朱承稷心头一震。
“你也听过吗?”陈景阳转头看他。
他几乎要脱口而出,却想起苏婉儿的话,最终只是摇头:“没有。但我相信你说的。”
那一刻,风穿过楼宇,卷起两张稚嫩的脸庞。阳光洒在他们肩上,仿佛同时照耀着两个命运的岔路口。
而在千里之外的湘西群山深处,一座从未登记在册的小庙悄然亮起灯火。庙中无神像,唯有一面巨大石镜,镜面光滑如水,映不出人脸,只浮现出不断变换的星图。
一名身穿灰袍的老僧盘坐镜前,手中捻动一串人骨念珠。每拨一粒,镜中便多一颗星辰闪烁。
门外,一名童子低声禀报:“启禀师尊,甲子已动心念,乙丑即将苏醒。九鼎之七已归位,只待最后一击。”
老僧不语,只将念珠轻轻一抖,镜中星河猛然旋转,竟拼出一行古篆:
**“大明永昌。”**
与此同时,刘恒坐在皇宫书房,翻阅各地呈报的“认知安全周”活动总结。忽然,一份来自西北边陲小学的简报引起他的注意:该校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观测流星雨时,集体报告看到“一颗红色星星缓缓移动,不像自然天体”。当地军方调查后认定为误判,可能是无人机灯光表演所致。
但附图中的一帧抓拍让刘恒脊背发凉??那颗“红星”的轨迹,竟与《烛阴计划》日志中记载的“帝星归位图”完全一致。
他猛地合上文件,唤来侍卫:“传令虎卫特勤组,立即前往甘肃敦煌以南三百里区域,彻查一切可疑飞行物。另,通知少年科学院,启动‘星链预警系统’原型机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