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19章 天晴了雨停了景恬觉得自己又行了(第1页)

第619章 天晴了雨停了景恬觉得自己又行了(第1页)

傍晚

夕阳西下,夜色渐起。

祁讳和景恬从电影院里出来,一脸的难受之色。

他们看了一个下午的电影,但……万万没想到,这些电影全是的烂片!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电影一看就是歌曲改。。。

雪落在北京的第七天,林浩然站在国家档案馆地下三层的恒温库房里,指尖轻轻拂过一卷泛黄的胶片盒。编号:XJ-1975-04-23。标签上写着:“兰新线K387段施工影像资料(残)”。他屏住呼吸,将胶片交予修复专家老陈。三小时后,一段尘封四十八年的画面在暗室银幕上缓缓展开。

风沙正猛,镜头晃动,一群身穿粗布工装的工人正推着钢轨前行。背景是尚未打通的山体,标语牌上写着“争分夺秒,为祖国铺路”。突然,画面一颤,对准了隧道口??一个瘦削的身影背着炸药包往里走,头盔歪斜,脸上沾着泥灰,却回头冲镜头笑了笑。那笑容太熟悉了,林浩然心头猛地一缩。

是马占奎。

镜头只停留了不到五秒,随即被剧烈晃动取代,有人惊叫,远处传来轰鸣。画面最后定格在塌方瞬间:巨石滚落,烟尘冲天,摄影机摔在地上,影像戛然而止。

“这段胶片……是从周志明私人收藏中移交过来的。”老陈低声说,“当年官方记录全部销毁,这是唯一幸存的原始影像。”

林浩然盯着屏幕上那张模糊却鲜活的脸,喉咙发紧。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打捞名字,更是在对抗一场系统性的遗忘。那些被抹去的细节、被代称的死亡、被封存的影像,都是历史有意无意的沉默。

当晚,他调出“寻亲之声”数据库,重新梳理所有与兰新线相关的案例。一条不起眼的留言引起了他的注意:

【林老师您好,我是甘肃武威人,父亲叫李长根,1974年修铁路时失踪。家里只收到一张“因病离队”的通知单,可我母亲说,我爸身体好得很,连感冒都少。后来听老乡提过一句,说是K380附近有个“不能说的洞”,埋了好几个人。我不敢信,也不敢问,但我想知道真相。】

林浩然立刻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却发现该区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划为军事管制区,至今未解禁。他辗转找到一位退休地质勘探员,对方听完后沉默良久,才低声说出一句话:“K380不是事故点,是‘牺牲点’。那时候工期压得太紧,有些伤员抬不下来,就……集体封洞了。上面说,这是‘战略保密工程’。”

林浩然浑身发冷。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技术总监老周提出一个大胆方案:利用“声波之手”升级版设备,结合AI地形建模,在不触碰禁区的前提下,远程探测K380岩层内部结构。若发现异常空腔或金属残留,则向中央提交解封申请。

“我们不能再让一个家庭等五十年。”林浩然说,“哪怕只有一个名字,也值得冒险。”

项目代号定为“破晓”。

两周后,无人机搭载新型地脉扫描仪飞越K380区域。数据回传显示,山体深处存在一处长约十二米、高约两米的封闭空间,内部有密集金属反射信号,形态极似人体排列。更令人震惊的是,传感器捕捉到微弱但规律的震动频率??像是某种机械钟表仍在运转。

“不可能……”老陈喃喃道,“那种环境下,任何精密仪器最多撑三个月。”

林浩然却想起了马占奎那只停摆的怀表。他立即下令启动“共鸣装置”反向解析程序,试图从震动中提取声音信息。七十二小时连续运算后,一段极其模糊的音频被还原出来。

起初只是杂音,像风吹过缝隙。接着,一声极轻的咳嗽响起,随后是一个男人断续的声音:

“同志们……坚持住……水还有半壶……小王别睡……外面……会来人的……”

全场死寂。

“这声音……至少被困了三天以上。”法医专家判断,“而且不止一人。”

林浩然当即起草报告,附上影像、音频、地质数据,连夜递交给国务院办公厅、退役军人事务部及中央军委办公厅。他在附件中写道:“这不是考古,是救援。即便生命早已消逝,我们也必须确认他们的存在,归还他们的姓名。”

三天后,批复下来:同意组织联合调查组进入K380区域,开展非破坏性勘查作业,全程接受媒体监督。

行动当天,祁连山云雾缭绕。百余名记者、学者、家属代表再次齐聚戈壁。林浩然亲自带队,携带着最新研发的“记忆探针”??一种能穿透岩石捕捉有机物残留电磁场的设备,理论上可读取死者生前最后的记忆片段。

钻探开始后第八小时,机械臂触及第一具遗骸。随身物品包括一枚铁道兵徽章、一本写满家书草稿的笔记本、一支漏水的钢笔。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秀兰,等通车那天,我要抱着儿子坐一趟完整的车,从兰州到乌鲁木齐,一路看雪山。”

林浩然认出了这个名字。他迅速比对数据库,果然匹配成功??正是曾在鄯善站录制留言的李秀兰丈夫,赵大柱的战友,李长根。

“找到了……”他声音颤抖,“阿姨,您听见了吗?您的男人,没逃,也没病,他是守到最后的人。”

消息传回,李秀兰已在医院卧床半月,得知后竟挣扎着要起身。孙子含泪劝阻,她却固执地摇头:“我要去接他回家。”

十天后,遗骸移交仪式在武威举行。三百多名老兵自发列队迎灵。林浩然宣读追认决定时,天空忽然放晴,一道彩虹横跨祁连山脉。

“李长根同志,生于1946年,卒于1974年8月17日。因公殉职,追授烈士称号,补办葬礼,立碑铭文如下:‘他未能看见列车驶过,但他用生命铺平了轨道。’”

礼兵鸣枪致敬那一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跌跌撞撞冲进人群,扑倒在棺椁前。她紧紧抱住骨灰盒,哭得像个孩子:“老李啊,你答应给我买红糖的……你说修完路就带我去敦煌看莫高窟……我都等了五十年啊……”

她是李长根的妻子,王桂香。当年接到“病退”通知时,她不信,跑到工地找了整整三个月,直到被人强行送回。此后每年清明,她都在村口烧纸,嘴里念着:“你不回来,我就一直烧,烧到你能看见为止。”

林浩然蹲下身,轻轻握住她的手:“阿姨,现在他看见了。他也回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