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这倒霉太棒了 > 第三百一十六章 陈末的第一桶金太抽象了(第1页)

第三百一十六章 陈末的第一桶金太抽象了(第1页)

“对,你什么想法?”

“你要是没意见的话,我就将联系方式给他?”

吴子聪点了点头,在电话那头询问陈末的想法。

他愿意卖对方一个面子,先探探陈末的口风。

如果陈末没意见,那他可以。。。

吴秀兰坐在靠窗的木桌旁,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因常年劳作而微微变形。她不时抬头望向厨房的方向,目光穿过半开的门缝,落在那口正咕嘟冒泡的大铁锅上。蒸汽氤氲,模糊了她的镜片,却让记忆清晰起来??三十年前,她在城东巷口支起第一副担子,天还没亮就磨好了浆,用柴火慢炖出一锅浓香四溢的豆腐脑。那时的孩子们穿着补丁衣裳,捧着搪瓷碗排队等热食;家长们递来几毛钱或一把青菜,换来一家人的早饭安稳。

林野一边搅动锅中的豆浆,一边低声问陈末:“黄豆泡了多久?”

“六小时整。”陈末掀开桶盖检查,“水温控制在二十度,没让发酵过度。现在磨出来的浆,才够细、够润。”

林野点头,将滤布铺在木架上,缓缓倾倒石磨流出的乳白浆液。布面颤动,细渣被截留,纯净的汁水滴落进盆中,像春日山涧渗出的第一股清泉。他知道,这一步不能急。快了,渣滓混入,口感粗糙;慢了,温度下降,凝固不均。就像人心,太躁则失真,太冷则无情。

“你以前做过豆腐脑吗?”陈末忽然问。

“没。”林野摇头,“但我看过阿布都用羊奶做酸奶酪。他说,最怕的就是‘心慌手抖’四个字。一旦怀疑自己,火候、时间、力道全乱了套。”

陈末轻笑一声:“那你现在信不信这碗能做好?”

林野看着锅里渐渐泛起蜂窝状的小泡,认真道:“我相信吴奶奶需要它。这就够了。”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年轻人推着一辆改装过的三轮车进来,车上架着简易灶台,挂着块手写牌子:“清源?流动餐车试点”。带头的是个戴眼镜的女孩,名叫苏婉,曾是恒瑞集团下属食品公司的质检员,因举报数据造假被辞退。如今她成了第一批分店培训生,主动请缨带着团队下乡试运行移动供餐模式。

“我们刚从邻镇回来!”苏婉摘下口罩,脸上还带着风尘,“今天发了八十六份午餐,全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有个老太太吃着吃着哭了,说这是她儿子小时候最爱的味道……我们拍了视频,但没上传,怕被人断章取义。”

陈末接过她递来的记录本,翻看食材消耗与反馈意见,眉头微松:“油盐用量合理,汤品温度达标。你们还做了回访登记?”

“嗯。”苏婉指着一项备注,“有位大爷对芹菜过敏,我们记下了,下次替换为菠菜。而且每份餐盒底部都印了溯源二维码,扫码能看到这批米是从江西哪个合作社来的。”

林野听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曾以为“清白”只是不做假、不骗人,可如今才明白,它更是一种**持续的在意**??在意每一口饭是否合口味,每一顿饭背后是否有尊严。

他转身取出一只粗瓷碗,那是吴秀兰带来的老物件,边沿磕了个小缺口,内壁釉色斑驳,却洗得发亮。“她说这是当年婆婆传下来的,第一碗豆腐脑就是用这个盛的。”

陈末接过碗,指尖抚过那道裂痕,低声道:“修补过?”

“胶粘的。”林野说,“她说舍不得扔,三十多年来每天早上都用它盛一碗给自己。说是‘提醒自己,再难也不能糊弄良心’。”

陈末沉默片刻,忽然转身打开储物柜,从最深处取出一小包密封袋,里面是一撮灰白色的粉末。“这是我父亲留下的卤水配方残本里提到的‘老点浆粉’,据说是他年轻时在江南学艺时,一位老师傅亲手给的。几十年来我没敢用,怕毁了味道。今天……也许该试试。”

林野怔住:“你不是说这东西早已失传了吗?”

“是快失传了。”陈末轻轻拆封,“可有些东西,不该只藏在抽屉里。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炫耀秘方,而是为了让某个清晨,一个老人喝到一口熟悉的味道,然后笑着说:‘啊,我还活着。’”

他将微量粉末溶入温水,缓缓注入滚烫的豆浆中。刹那间,乳白液体开始絮凝,如云破月出,层层叠叠地沉淀下来。没有机器压制的急躁,也没有化学凝固剂的僵硬,只有时间与耐心交织出的柔韧质地。

“这才是豆腐脑。”陈末喃喃,“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带着呼吸的生命。”

当第一勺嫩滑如脂的豆腐落入吴秀兰的碗中时,她整个人猛地一颤。她颤抖着伸出手,却不肯立刻去接,只是盯着那升腾的热气,仿佛怕一碰就会散掉。

“您尝尝。”林野轻声说。

她点点头,舀起一小口送入口中。闭眼,咀嚼,喉头微动。

然后,泪水毫无预兆地滑了下来。

“像……像我娘做的。”她声音哽咽,“那时候她总说,豆子要选秋收头茬,水要用井里打上来的甜水,点浆的人心必须静。我说她迷信,她说:‘孩子,做饭和做人一样,差一点,就不叫那个味儿了。’”

她说着,把碗紧紧抱在怀里,像护着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

那一刻,厨房里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连正在调试直播设备的李维也放下了手机。没有人说话,只有锅底柴火噼啪作响,像是岁月在低语。

傍晚时分,清源食堂门口多了一块新立的木牌,上面刻着一行字:

>**“本店今日特供:吴奶奶的豆腐脑”**

下面附了一段简短说明:

“此味源自城东吴秀兰女士,从业三十年,坚持每日现磨现做。因政策调整暂别街头,但我们相信,真正的味道不应消失。即日起,每周三限量供应,所得收入全额返还吴女士,并协助其申请小微摊贩复业许可。”

消息传开后,不少人专程赶来。有人是为了怀旧,有人是听说了之前的风波想亲眼见证,还有几位城管局的工作人员默默站在角落观察全程操作流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