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署名赫然是:**中央历史重构委员会?执行纲要草案**
“他们在模仿我们。”湘云咬牙,“用我们的技术,包装他们的逻辑。”
“不止如此。”妙玉迅速破解主机日志,“这个系统已经在暗中影响七个记忆站的内容输出。比如,在讲述平阳昭公主时,加入了‘因性格刚烈导致众将离心’的评语;提到极光计划科学家,则强调‘情绪不稳定,影响团队协作’……”
“污名化。”延卿冷冷道,“旧权力最擅长的伎俩??不否认你的功绩,但扭曲你的品格。”
就在此时,主机突然自动播放一段影像。
画面中,一名身穿中山装的老者端坐于会议室首座,面容模糊,唯有一只戴着玉扳指的手清晰可见。他缓缓开口:
>“C不是一个人,是一种结构。
>只要社会还需要‘稳定叙事’,我们就永远存在。
>你们掀翻了楚临风,可制度的记忆比个人更长久。
>接下来,我们会支持你们的部分主张??比如设立女性功绩名录,修订教科书。
>但我们也会悄悄加上注解:这些成就是‘在正确领导下取得的’,这些抗争是‘特殊时期的局部偏差’。
>渐渐地,革命会被收编,记忆会被驯化。
>而你们,将成为新神话的一部分,用来证明现有体制的包容与进步。”
影像结束,全场寂静。
良久,巧姐低声问:“我们该怎么办?封掉它吗?”
“没用。”李纨摇头,“这类系统遍布全球,关闭一个,还有百个。它们就像寄生藤,依附在人类对秩序的渴望之上。”
延卿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小男孩的话:“我现在就想改。”
她睁开眼,目光坚定。
“他们想把我们的斗争变成装饰品,那就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不让历史成为‘被允许的记忆’,而是让它成为每个人的日常呼吸。”
她转身下令:“启动‘全民共写计划’。不再由我们定义什么是重要历史,而是让每个人上传自己家族中被遗忘的故事。不限形式:一封信、一段录音、一张老照片、甚至梦里的片段。我们要做的,不是建立权威叙述,而是制造一场无法被收编的混乱。”
语柔点头:“同时开放照史镜的底层协议,允许民间团体自行搭建微型记忆装置。哪怕只是一个村口广播站,也能接入魂网,播报自家祖母的真实人生。”
行动迅速展开。
七十二小时内,全球上传口述档案突破百万条。有蒙古牧民讲述曾祖母带领族人穿越暴风雪迁徙的壮举;有巴西贫民窟女孩朗读外婆写的诗集残篇;甚至有人上传了AI根据家族传闻生成的虚拟影像??一位明代女医师在瘟疫中研制出疫苗,却被官府以“妖术惑众”处死。
更惊人的是,这些故事开始自发串联。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记忆竟呈现出惊人相似的主题:**被掩盖的创造、被贬低的领导力、被归咎于“性格”的反抗**。
一名印度程序员开发出“记忆共振图谱”,将所有上传内容进行情感与关键词分析,结果令人震撼:全球范围内,关于“女性成就遭抹除”的集体创伤峰值,恰好对应历史上三次大规模思想禁锢期??明清礼教强化、殖民时期文化清洗、冷战意识形态压制。
这张图被命名为《沉默的潮汐》,一夜之间传遍网络。
C组织终于坐不住了。
多国政府联合发布声明,称“民间历史运动已构成信息过载风险”,宣布实施“记忆管理法案”,要求所有非官方历史传播平台必须接受审查备案。
与此同时,一场精心策划的反扑开始了。
先是主流媒体接连报道“虚假记忆泛滥”案例:某人声称祖先参与过女娲补天工程(附伪造石刻);某地出现“孟姜女起义军遗址”(实为艺术装置)。虽然后续澄清为恶搞或误会,但舆论已被引导至“真假难辨”的恐慌中。
接着,社交平台上掀起“去情绪化”运动,呼吁公众“理性看待历史问题”,指责新十二钗“煽动性别对立”。一些曾支持改革的男性知识分子公开发文:“我们也曾受压迫,凭什么要单独为父权制赎罪?”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教育界。美国哈佛大学某教授撰文指出:“所谓被湮灭的女性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用后见之明建构的浪漫想象。真正的平等,不应建立在虚构的辉煌过去之上。”
文章引发广泛共鸣。
延卿意识到,敌人已从明面镇压转为更高维度的认知战争??他们不再否认历史的存在,而是质疑记忆的价值。
她召开紧急会议,面对众人疲惫的面容,她说:“他们怕的从来不是我们知道真相,而是我们因此变得不一样。现在,他们想让我们自我怀疑: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也成了另一种偏执?”
黛玉轻声道:“那就让我们展示脆弱。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敢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