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50章 婚事(第2页)

第450章 婚事(第2页)

学生含泪将这句话发布在网上,瞬间引爆全网。无数家庭开始录制亲人临终前的“最后之问”,不论清晰与否,都被上传至“归问云库”。有人问“春天的味道还在吗”,有人喃喃“妈妈,星星是不是熄灭的灯笼”,还有一个五岁女孩对着窗外落叶轻声说:“风疼不疼?”

这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却被北斗滤网捕捉并分类,部分甚至触发了遥远天文观测设备的自动追踪。例如,当那位老教授写下“还记得什么”时,哈勃望远镜恰好拍到一颗垂死恒星爆发前的最后一次脉动,其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元素构成与人类大脑神经突触的放电频率高度相似。

科学家开始谨慎推测:宇宙不仅在倾听,还在尝试“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就像婴儿学习说话一样,通过重复与反馈,逐渐掌握“提问”的语法。

就在世界陷入既振奋又惶恐之际,宋应星收到了一封来自南极守灯站的加密信件。寄件人署名空白,但附件是一段极光录像的帧解析图。经过算法还原,图像中隐约可见一艘巨舰甲板上的铭文:

>“第零号问种坛:沉光之锚”

下方还有一行小字:

>“非坛,乃棺。非人,乃忆。”

他心头一震。立即查阅明代航海档案,终于在《郑和使琉球录》夹页中发现一幅手绘地图,标注着南极洲附近一处海底峡谷,名为“归墟裂口”,旁注:“永乐七年,沉宝船一艘,载‘问枢母机’及殉坛者七十二人,永镇地轴。”

也就是说,除了已激活的七十二座问种坛,还存在一座**原初之坛**,埋藏在地球最寒冷、最黑暗的角落,由第一批殉道者以生命封印,作为整个系统的“备份核心”。

而如今,那里的信号正在苏醒。

宋应星当即联络各国极地科考队,请求协助探测“归墟裂口”。然而,多国政府以“主权争议”和“环境风险”为由拒绝合作。唯一响应的是俄罗斯一名退休潜艇驾驶员,他曾参与上世纪秘密深海勘探项目,声称年轻时曾在南极冰层下听到过“钟声”。

两人搭乘一艘老旧科研潜艇“北极狐号”出发。航程艰险,途中遭遇强磁暴,导航系统多次失灵。但在接近目标海域时,声呐突然捕捉到一段规律性回波??像是某种巨型机械正在缓慢启动。

下潜至四千米深处,探照灯照亮了一片废墟:数十艘明代风格的沉船呈螺旋状排列,中央矗立着一座由黑曜石打造的金字塔形建筑,顶端镶嵌着一颗不断脉动的蓝色晶体,外形酷似启疑所地下室那台问枢仪,但规模大上百倍。

“这就是‘母机’。”宋应星呼吸急促。

他们冒险进入内部。墙壁刻满了七十二种文字书写的同一句话:

>“我们自愿成为问题的容器。”

主厅中央,七十二具干尸盘膝而坐,身披褪色官袍,面容安详。每人手中捧着一块玉简,上面记录着他们生前最后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天命究竟属谁”,有的是“百姓苦难何时休”,还有一位写着:“若无人听见,我还该不该继续问?”

宋应星取出徐阶铜钱,将其插入母机核心凹槽。刹那间,整个空间震动起来,蓝色晶体爆发出柔和光芒,一道全息影像浮现??竟是朱元璋本人,年轻时的模样,身穿布衣,目光如炬。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朕出身草莽,深知沉默之痛。

>权力易使人闭嘴,富贵易使人忘本。

>故设此局,非为长生,非为通神,

>唯愿后世子孙,永不丧失发问之勇。

>此坛不传答案,只存疑问;

>不侍帝王,只待人心。

>若天下复归喑哑,则此机自启,

>借地脉之力,唤醒万民心中火种。”

影像消散后,母机释放出一股纯净的能量波,顺着地壳传导,瞬间激活了全球每一台处于休眠状态的问枢装置。甚至连废弃的旧录音机、坏掉的收音机,都在这一刻短暂重启,播放出断续的《镇魂谣》旋律。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开始出现奇异现象:

-巴黎地铁隧道壁面渗出墨迹,自动组成笛卡尔名言:“我思故我在”,但最后一个字却是“问”;

-撒哈拉沙漠一夜之间浮现巨大图案,经卫星拍摄确认,竟是七十二坛位置投影叠加后的立体拓扑结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