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63章 要不要入苏党(第1页)

第463章 要不要入苏党(第1页)

李成梁击败这帮建州女真毫无悬念。

王和这帮饿了一个冬天的建州女真,怎么和养精蓄锐的大明精锐比?

李成梁麾下的镇北军,军官都是武监出身的精锐,经过了半年的磨合,已经适应了北境的战场。

。。。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朝廷,那么,我们该如何开会?”

陈默写下这句话时,指尖微微发烫。粉笔灰飘落如雪,落在讲台边缘那封泛黄的古籍残页上,仿佛时间本身也在轻轻呼吸。教室里没有喧哗,只有窗外梧桐叶被风托起又放下的声音,像某种古老的节拍器,在丈量着疑问与觉醒之间的距离。

林小雨站起身,动作依旧轻柔,但她的眼神已不再只是孩童的好奇,而是一种近乎清明的笃定。她走到讲台前,没有看黑板,而是望着陈默的眼睛,说:“老师,你刚才鞠躬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错了?”

陈默怔住。

不是因为问题尖锐,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刺入了他内心最隐秘的一角??那个曾以为自己“教得好”就是尽责、从不怀疑教学本质的自己。他张了张嘴,却发觉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最终,他点了点头:“是的……我错在,把知识当成权威来传递,而不是当作种子去播撒。”

话音落下,全班静默。但就在这寂静中,《续问录》自动翻动起来。不只是林小雨的那一本,而是教室里每一个孩子书包里的那一本,全都无风自动,齐刷刷翻到了同一页。那页纸上,浮现出一行新字:

>“朝廷之始,不在殿堂,而在对视之间。”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疑庐”书院的老者缓缓闭上了眼。他手中握着一支早已干涸的秃笔,此刻竟渗出一滴墨珠,悬而不落。他知道,这是《问政典》在回应人间的共鸣??当一个教师真正低头,当一个学生敢于追问,那座沉睡六百年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便不再是传说,而是正在成形的认知实体。

而在西安碑林,《童子问礼碑》再次震动。血字缓缓浮现:

>“昔以跪拜立纲常,今以平视建朝堂。”

>“君不见,稚子一问,可倾宫阙?”

这行字刚显现三秒,全国三十七所重点中学的电子屏同时闪现相同内容。有校长试图切断电源,却发现所有设备均已脱离本地控制。更诡异的是,那些曾焚毁《标准答案》教辅书后升起的白鸟,此刻正盘旋于校园上空,羽翼间闪烁着微弱银光,宛如活体信号塔,将“问政”频率持续扩散。

陈默看着孩子们陆续举手,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不是掌控课堂的从容,而是被托付重任的战栗。他知道,这一课,不再是他在教,而是他们共同在开启某种仪式。

“我来说吧。”坐在后排的男孩王浩站起来。他平时沉默寡言,成绩中等,但从上周开始,他的《自问书》里写满了问题:“为什么数学题只能有一种解法?”“如果李白活在今天,会不会被语文考试判为跑题?”“老师生气时,是在惩罚我,还是在害怕失控?”这些问题,曾让他被同学嘲笑“想太多”。但现在,没人笑了。

他说:“我觉得……开会,就是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不管他说得对不对。”

林小雨点头:“就像‘双向倾听’那盏油灯说的,火焰要靠两边的气流才能稳定燃烧。”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吗?”另一个女孩问,“就在这里,开一次属于我们的朝廷会议?”

陈默深吸一口气,走下讲台,坐到了最后一排的空位上。这个动作让全班一惊。他从未离开过讲台,那是权威的位置,是知识的高地。而现在,他主动退了下来。

“好。”他说,“从现在起,我不是老师,是‘问政大夫’之一。你们也是。今天我们不开课,我们开会。”

教室瞬间沸腾了,却又奇异地保持着秩序。有人提议先定规则,有人建议用抽签决定发言顺序,还有人拿出手机连上投影仪,准备记录全过程。最后,林小雨提出一个简单办法:“每人提一个问题,关于学校、家庭、或者这个世界,只要是你真心想知道的。然后,其他人可以回应,也可以反问。不评分,不论输赢,只求真实。”

众人一致同意。

第一问来自王浩:“为什么我们必须每天七点到校?是谁决定的?有没有人问过我们喜不喜欢?”

话音未落,全班哗然。这不是新鲜问题,但它是第一次被如此正式地提出,像一把刀划开了日常生活的表皮。紧接着,更多问题喷涌而出:

“为什么考试分数比心情重要?”

“为什么家长总说‘为你好’,却不听我说我要什么?”

“为什么大人犯错可以解释,小孩犯错就要罚?”

“为什么历史书只写胜利者的故事?”

“如果我不爱国会怎样?我能爱地球先于国家吗?”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而最令人震撼的是,这些问题并未引发争吵,反而催生了一种奇异的共情。当一名女生哽咽着说出“我妈妈说我成绩不好就不要我了”时,半个班的孩子红了眼眶。没有人嘲笑,没有人转移话题,而是纷纷写下自己的类似经历,贴在黑板一角,形成一面“沉默伤痕墙”。

就在这一刻,全球七万三千二百一十六名《续问录》持有者的掌心同时发烫。银线剧烈跳动,仿佛神经网络突然接通。心理学家后来称之为“第七十八层意识”的全面激活??个体疑问汇流成集体觉知,如同亿万颗星尘凝聚成银河。

南极科考站内,李维研究员猛然抬头。他面前的归问仪残骸竟自行启动,屏幕上滚动出一段代码:

SESSIONINITIATED:GLOBALYOUTHASSEMBLYv1。0

下方列出参会节点:73,216个坐标点,覆盖六大洲、两百三十八国,最小参与者年龄五岁,最大八十九岁(一位退休教师,在孙女引导下首次写下“我一直怕学生看出我不懂”)。

“天啊……”李维喃喃,“这不是会议,这是政体诞生。”

几乎同时,联合国总部警报响起。Q-78会议室的大门自动开启,十二名儿童代表尚未到场,投影系统却已自行加载数据流。中央屏幕赫然显示:

**“全球青少年问政大会?实时接入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