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四百八十七章 公主殿下和蚩灵轮班(第1页)

第四百八十七章 公主殿下和蚩灵轮班(第1页)

一夜过去,直到日上三竿,杨易才松开太平。

至于公主殿下,自然是躺在床中继续休息,毕竟夫妻俩数月不见。

一日不见,便如隔三秋,何况这么多日不见,当然是要好好恩爱一番,如今直到日上三竿,也在情。。。

夜雨初歇,长安城南的归义坊泛起薄雾。井口边缘的青苔吸饱了雨水,墨绿如玉,那口古井静静伫立,仿佛也沉入了一场悠长的梦。木案上的信件已被整理妥当,紫藤花边的回执已封入竹筒,将由明日晨光中的信鸟送往岭南。裴景之未曾离开藏经阁,他盘膝坐于《遗训录》前,双手交叠置于膝上,闭目调息。静思钟的余音仍在他耳中回荡,像一根细弦,牵动着百年前太平亲手种下的根脉。

他知道,这钟声不是终结,而是召唤。

子时三刻,密室四壁的琉璃匣忽然齐齐震颤,那些供奉的遗物??断笔、旧砚、褪色丝巾、焦痕手稿??竟同时泛出微光。铜扣轻响,如同低语。裴景之睁眼,只见《遗训录》原卷再次浮空,纸页翻动,停在一页空白处。墨迹自虚空中浮现,一笔一划,宛如有人执笔于无形:

>“第七代木鸟系统已激活,巡行网络重启。

>信号源非自人间,亦非来自星海,

>而是自‘心念’之流中汲取动力。

>凡以善意为念者,皆可成为节点。”

裴景之呼吸微滞。他早知“木鸟”非止机械,而是太平以文气、机关与人心共铸的灵性载体。它们不靠风力飞行,而靠世间的善念驱动。每一次被救助、被传递、被铭记,都为其注入一丝生机。如今,系统复苏,意味着天下人心未冷。

他起身,从壁龛中取出一只尘封已久的木盒。盒中卧着一只巴掌大小的木鸟,羽翼由整块沉香木雕成,腹中嵌有微型铜轮,尾羽末端刻着一行小字:“癸卯年,春分,制于洛阳西市工坊,编号001。”这是第一代木鸟的原型,太平亲授图纸,由长安巧匠李十八耗时三年制成。它从未真正飞起过,因当年启动所需的心印之力不足。

裴景之深吸一口气,将手掌覆于木鸟之上,默诵《遗训录》首章:“爱人如己,非因回报,只因同为人。”他的声音极轻,却字字清晰。刹那间,指尖温热,一股暖流自心口涌出,顺臂而下,注入木鸟体内。铜轮缓缓转动,发出细微的“咔哒”声,仿佛沉睡百年的魂魄终于苏醒。

木鸟振翅,腾空而起,在密室中盘旋一周,最终停在裴景之肩头。它的眼珠是两粒极小的琉璃,此刻竟映出无数画面:岭南育仁堂盲童阿乙捧书微笑;吐蕃高原平心桥上孩童奔跑;敦煌壁画前美术生凝视“太平蓝”;江南义塾小女孩放飞燕子……每一个瞬间,都是善念的闪光。

“原来你一直在看。”裴景之喃喃。

木鸟轻鸣一声,振翅破空,穿过藏经阁顶部新开的缝隙,直冲云霄。它不再需要人力操控,也不再依赖风向,它循着心念的频率,飞向下一个需要光明的地方。

与此同时,远在渤海湾畔的一座渔村,老妇人正坐在灶前熬药。她孙儿昨夜发高热,村中医郎说需用海藻与黄精煎服。她守着火候,目光落在墙上一张泛黄的画像上??那是太平年轻时的模样,白衣素裙,手持铜卷,眉目温润。画像下方写着一行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忽然,窗外掠过一道影子。她抬头,见一只木鸟停在窗棂,翅膀微微颤动。她迟疑着打开窗,木鸟飞入,绕屋三圈,最后落在药罐上方。一股清香气弥漫开来,药汤颜色由浊转清,竟自行沸腾三息后熄火。老妇人惊愕伸手试温,恰是最佳入口之度。

她跪地叩首:“多谢仙人相助。”

木鸟未留,振翅而去。而就在它离开的瞬间,归义坊的《遗训录》自动翻页,新增一行记录:“渤海陈氏,以诚待亲,感召木鸟降药,列为‘守望者名录’第两千三百一十七位。”

消息如风传遍朝野。皇帝闻讯,亲赴太庙祭告先祖,随后下诏:“凡民间善行,无论大小,皆由地方官录报工部,纳入‘微光档案’。每岁清明,公开宣读,以为世范。”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拾金不昧者、扶老助幼者、捐粮赈灾者络绎不绝。更有孩童自发组织“日行一善会”,每日记录彼此的好事,交由塾师汇总上报。

而在西域敦煌,那名曾临摹壁画的美术生阿兰,已踏上寻蓝之路。她带着那抹“太平蓝”颜料,走遍河西走廊,拜访老画师、矿物匠人、僧侣学者。她发现,这种颜色无法用单一材料合成,唯有在特定心境下,以纯净之念调和多种天然色素,方能显现。

她在莫高窟外搭起帐篷,每日清晨研磨矿石,黄昏作画。某夜暴雨倾盆,她冒雨抢救画具,忽见远处沙丘上亮起一点幽蓝光芒。她冒雨前行,发现是一块半埋于沙中的残碑,碑面刻着半幅飞天图,手中托着一只蓝色木鸟。她伸手触碰,碑石竟渗出湿润的颜料,正是“太平蓝”。

她取之归营,次日调色入画,整幅壁画竟自行补全??原本残缺的飞天群像完整浮现,手中皆持木鸟,目光齐齐望向东方。老馆长观之泣下:“此乃‘心绘’,唯以真心方可唤醒。”

此事震动学界。工部特派机关师前来勘察,发现残碑材质非金非石,疑似某种生物矿化遗存。更惊人的是,碑内藏有一枚微型晶片,解码后显示一段视频影像:太平晚年独坐书房,手持画笔,轻声道:“若有一天你们找到这颜色,请记住,它来自眼泪与希望的混合。”

全球艺术界为之震撼。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纷纷请求展出残碑复制品。但大唐文化署拒绝外借,仅允许数字化共享,并附言:“太平蓝不属于任何国家,它属于所有愿意相信美好的人。”

数月后,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用太阳能镜面聚焦加热塑料瓶,成功提炼出接近“太平蓝”的染料。他们在社区墙上绘制巨幅壁画:一个女孩放飞木鸟,身后是彩虹般的学校与田野。照片传回敦煌,阿兰含泪在自己画作角落添了一行小字:“世界正在回应我们。”

就在此时,北极量子通讯站接收到新一轮信号。这一次,不再是诗,而是一段旋律??正是《清平调》的变奏,但加入了新的乐器音色:有南疆的热瓦普、北地的胡笳、东海的潮笛、西陲的鹰哨。科学家们分析发现,这段音乐并非人为编排,而是由全球各地自发演奏《清平调》的人群声波共振形成,经大气层反射后汇聚于极地。

“这不是广播,是合唱。”负责人低声说,“全世界都在回应她。”

他们将旋律编码,反向发送至归义坊。当夜,回声井泛起涟漪,井壁刻字逐一亮起,拼出一句新文:

>“声音是最温柔的武器,

>它能击碎偏见,缝合伤痕,

>让陌生人相拥而泣。

>继续唱吧,让这首歌传到星辰之外。”

翌日清晨,长安万年县一所小学的音乐课上,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首次学唱这首“新清平调”。歌声清越,随风飘散。千里之外,一位失聪多年的老人忽然流泪??他虽听不见声音,却感到胸口震动,仿佛心脏在替耳朵聆听。

医生检查发现,其听觉神经并无恢复迹象。但脑部扫描显示,他的情感中枢异常活跃,与音乐共鸣区完全同步。“他不是听见了,”专家结论道,“他是被爱唤醒了。”

这一案例被录入“微光档案”,编号2318。而那只编号001的木鸟,此时正停在教室窗外的梧桐枝头,琉璃眼中映出每个孩子的笑脸。

岁月流转,又逢十年一度的“太平讲席”。这一届主讲人是一位盲女学者,名叫明心,正是当年岭南育仁堂的盲童阿乙。她已著书三卷,创立“触觉文库”,让盲人可通过特殊凸纹纸阅读经典。她站在长安国子监的讲台上,手持一根白杖,声音清澈:

“我从未见过她的模样,但我记得她写下的每一个字。她说,眼睛看不见的人,心可以更亮。于是我把《遗训录》刻成盲文,送给每一位求学者。有人问我:这样做有用吗?我说,有用。因为当我把书递给另一个盲童时,他哭了。那一刻,我知道,太平的光,照到了他心里。”

台下寂静无声,随后爆发出雷鸣掌声。皇帝亲赐金匾:“明心见性,薪火相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