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42章 陛下骨肉汉室苗裔不可辱也(第1页)

第442章 陛下骨肉汉室苗裔不可辱也(第1页)

初夏,成都城在经历了一场未遂兵的变后,显得格外宁静。

李治端坐在原本属于刘永的吴王府正堂,手中把玩着一枚玉印,神色从容。

“公子,刘永已经安置在西院,派了重兵把守。”

程武躬身禀报,。。。

山雨欲来风满楼。

承安十年春,长安城外十里长亭,柳絮纷飞。李承业送别第十批赴西域的策吏团,临行前只赠一册手抄《策要》,封皮已磨得发白,内页边角尽是批注墨迹。“去吧,”他轻声道,“不是你们带策书出去,是外面的人等它已久。”

话音未落,快马疾驰而至,尘土飞扬。驿卒滚鞍下马,双手呈上八百里加急文书:南中七郡突现疫病,瘴疠自滇池蔓延,旬月之间已有三万余人染疾,死者枕藉。更危者,地方官府因惧传染闭城拒民,流民沿路倒毙,哀声震野。

李承业眉头紧锁,当即召集门下策吏议事。有人主张速派太医署前往施救,拨银赈济;有人则忧心疫情失控,建议封锁边境,严防扩散。争论不休之际,一名年轻女策吏起身言道:“诸君所议皆在事后补救,然《策要》第十七策有云:‘防祸于未萌,治乱于将起。’今疫虽烈,必有源由。若不明其根,纵千医万药,亦如扬汤止沸。”

众人视之,乃岭南出身的黎?,曾主持湄公河水利联屯,以细密察政著称。她取出一幅手绘地图,指出染疫村落多集中在新开垦的低洼湿地,且共饮一条溪流。“此非天灾,实为人祸。”她断言,“近年为增粮产,强令开垦沼泽,毁林排水,致使毒气积聚地下。加之春寒湿重,遂成瘟疫之基。”

李承业凝视良久,拍案而起:“昔祖父尝言:‘政在顺地利,失之毫厘,殃及万家。’我们推行均田、兴修水利,本为惠民,若不顾山川脉络,反倒助纣为虐!”遂决意亲往南中。

三日后,李承业率二十名精干策吏启程。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村舍荒芜,犬吠无人应;孩童抱尸哭母,声嘶力竭;更有父母弃婴于道旁草丛,不忍听其啼哭。至滇池东岸,只见湖水浑浊泛绿,岸边腐草堆积,腥臭扑鼻。

当地郡守迎于道左,战战兢兢请罪。李承业未责一句,反问:“官仓尚存几何米粮?药材可足?医师几许?”答曰:“米可支两月,药缺大半,医师仅八人,皆不敢入疫区。”

“那就自己去做医师。”李承业淡淡道。

当夜,他在废庙中点灯起草《防疫十策》:

一、设隔离屯??以竹篱分划洁净区与染疫区,出入焚香熏衣;

二、建净水渠??引高山清流冲刷污渠,每日三次;

三、焚秽物??集中焚烧尸体与污衣,深埋灰烬;

四、煮药汤??采金银花、艾叶、菖蒲熬制,全民日饮一碗;

五、募义工??凡参与防疫者记入“仁功簿”,子孙免役三年;

六、开仓放粮??不限户籍,按人头每日发放糙米一升;

七、通消息??每五日发布疫情通报,明示新增、治愈、死亡人数;

八、禁谣言??散布虚假药方者杖八十,致人死亡者斩;

九、调医师??从交州、巴蜀征召懂瘴症之医,官府负担路费;

十、立疫碑??待事平后刻石铭记,警示后人勿蹈覆辙。

次日清晨,锣声再响。百姓闻令半信半疑,直至亲眼见李承业亲自执shovel挖掘排污沟,额头汗水泥泞混流,才纷纷走出家门。一位老农颤巍巍上前:“大人……真不怕死么?”

“怕。”李承业直起身,目光平静,“但我更怕活着看你们一个个倒下。”

这一句话,点燃了人心。

第三日,第一批义工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河道;第五日,交州医师赶到,开设露天诊棚;第七日,孩子们被教着背诵《防疫口诀》:“清水洗手,热汤入口,闭户通风,莫信神咒。”一个月后,新渠贯通,湖水渐清,发热之人逐日减少。

最令人动容者,是一位曾被官府冤囚的老药师。他在狱中自学医书,出狱后隐居山林。听闻李承业到来,徒步百里献上秘方??用雷公藤配伍黄芪压制疫毒。试用三日,果然退烧止咳。李承业立即下令广为推广,并亲笔写下他的名字刻于医棚门前。

夏末秋初,疫势终退。统计伤亡,仍亡四千七百余人,然若无及时干预,恐十倍不止。朝廷闻讯震动,景兴帝亲书“仁政济世”匾额赐予南中策园,并下诏全国彻查垦荒政策,严禁破坏原始生态。

然而风波未止。

冬月初一,长安太学爆发激烈辩论。保守派博士怒斥《防疫十策》僭越祖制:“开仓放粮不经户部核准,是违律!赦免逃役之民,是乱纲!甚至让囚徒献方立功,岂非鼓励犯上?”更有御史弹劾李承业“擅权妄为,形同割据”。

廷议之上,太子刘琮再度挺身而出:“父皇,若等奏章批复再行动,南中早已白骨蔽野。孔子曰‘君子务本’,性命即是根本!况《策要》第六十三策明言:‘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政,虽越常轨,不失其正。’李公所为,正是此理。”

最终,景兴帝裁断:“救民如救火,岂能拘泥文牍?自今日起,各地遇重大灾变,策吏有权启动‘应急专断权’,事后报备即可。”并敕封李承业为“昭策侯”,食邑三千户,却遭其坚辞:“爵位可让,职责不可卸。我愿终身为策吏,不为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