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303章 雷厉风行(第1页)

第303章 雷厉风行(第1页)

李哲正端着茶杯喝茶,闻言放下杯子,从烟盒里抽出一支中华烟递给他:“杨主管,您仔细说说。”

杨成斌接过烟,指尖捏着烟卷顿了顿,继续道:“刚才听您聊起公司初创时的情况,我大概能猜到食堂免费的缘由??。。。

天刚蒙了点亮,七号院的鸡还没叫,李哲已经蹲在菜园子边翻土。昨夜下过一场小雨,地皮湿漉漉的,踩上去像踩着一块温热的棉布。他没穿雨靴,裤脚卷到膝盖,脚底沾满黑泥,手指抠进土里,试了试墒情。

“今年春播得早。”他自言自语。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阿依娜。她披着一件旧军大衣,手里端着一碗热豆浆,轻轻放在石墩上:“你又抢在所有人前头起来了。”

“睡不踏实。”李哲拍了拍手站起来,“昨晚梦见小岩了。他在灶台前踮着脚,想够那口铁锅,可怎么都够不着。”

阿依娜低头抿了一口豆浆,声音轻了些:“他要是活着,今年该高考了吧?”

李哲没答,只是望着远处那堵刷成白色的矮墙??墙上贴着一张放大的《暖锅》画稿复制品,风吹日晒多年,颜色已有些褪去,但那口歪歪扭扭的大锅、冒着白气的烟囱,还有画角那个歪头笑的小人儿,依旧清晰可见。

“我们欠他的。”他说。

阿依娜摇头:“不是欠,是你把他的愿望种下去了。现在它长出来了。”

正说着,谭静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从巷口拐进来,车筐里塞满了摄像机电池和记录本。她跳下车,甩了甩被雨水打湿的刘海:“老李,云南那边来消息了??第一批净水系统运行满三个月,水质持续达标。孩子们体重平均涨了一斤半。”

李哲点点头,嘴角微微扬起:“比奖状还值钱。”

“更难得的是,村民自己组织了‘护水队’。”谭静雅翻开笔记本,“每天轮流看管设备、检测出水、登记用量。有个六岁小孩都能背出‘三步消毒法’。”

“人心一旦醒了,就不怕路远。”李哲转身走向厨房,“走,今天我要教新学员做一道‘救命饭’。”

“救命饭?”阿依娜疑惑。

“对。就是灾荒年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那种??小米混糙米,加一把红薯,撒点盐,熬成糊。难吃,但撑命。”他推开门,蒸汽扑面而来,“有些味道,不该被遗忘。”

厨房里已有十几个学员在忙碌。有人淘米,有人劈柴,有人擦灶台。李哲挽起袖子,亲自掌勺。他一边搅动锅里的粥,一边讲起三十年前东北大雪封山的事:“那时候交通断了半个月,屯里的粮快见底,老太太们就把陈年豆渣、玉米芯磨碎掺进饭里。吃着扎嘴,可没人饿死。”

一个来自甘肃的女孩低声问:“老师,我们现在有饭吃,为什么还要学这些?”

李哲停下勺子,看着她:“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轮到你救人。灾难不会挑日子,但它会记住谁准备好了。”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

来的是刘桂芳,肩上还搭着条毛巾,显然是刚从火车下来就直奔这里。她脸色发白,声音却硬:“东北出事了。”

众人一惊。

“松花江支流上游化工厂泄漏,污染带正在往下游扩散。沿岸六个乡镇的饮用水源全停了,学校食堂断水三天,孩子只能干啃馒头。”她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地图摊在案板上,“最严重的是柳河镇,那儿的地势低,污水滞留时间最长。”

李哲盯着地图看了许久,忽然问:“当地有没有砂石资源?”

“有!河边全是鹅卵石,还有黄沙。”

“那就建应急过滤站。”他转头对谭静雅说,“联系古丽娜,调两套模块化组件过去;再通知江南水务,派一支机动队,带快速检测试剂盒。”

“可这次不是山区,是平原人口密集区。”阿依娜提醒,“影响范围可能上千人,处理速度要快得多。”

“那就用‘蜂窝式部署’。”李哲抓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以中心村为枢纽,辐射周边五个自然屯,每个点建小型砂滤+活性炭组合装置,统一标准,分头施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要亲自去。”

“你刚从云南回来才十天!”刘桂芳急了,“而且那边气温还在零下,地面冻得跟铁板一样,你怎么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