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这天,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三强在罗布泊主持了中国今年第6次也是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核弹代号“天狐”。
“天狐”是第三代氢弹第二型的核心,这种核弹全状态当量是55万吨,重170公斤,预定用于潜射弹道导弹。
第三代氢弹第一型是120万吨当量,重270公斤,打算用于陆基弹道导弹;第三型是20万吨当量,重120公斤,用于巡航导弹和鱼雷。
在进行地下核试验时,“天狐”拆掉了铀-238壳体,这就少了40多万吨的当量,只有裂变核心和氘化锂6聚变材料,因此试验当量是9万吨。
拆掉铀-238壳体是因为这一部分的核爆机理已经研究得很完善了,不需要做试验就能知道结果。就算之前的理论研究有误差,也就是当量误差个一两万吨的事儿。而裂变级和聚变级如果有误差,那可能就是核弹根本爆不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地下核试验的洞很难挖,9万吨的核弹挖个800米深的竖井就OK,55万吨怕是得挖一两千米深。
这个隧道可不是石油工业的油井。油井直径还不到20厘米,就是个碗口粗细的洞,地下核试验的竖井是要把核弹运送下去、有时候还要把安装和检测人员也用电梯送下去的正规隧道。
“5,4,3,2,1,引爆!”
总指挥按下起爆钮。
6000米空中飞行的核爆观测机上,观察员看见左下方的土地突然泛起了涟漪,就好像有一颗石子投进了之前宁静的水塘。
几百米地下的核爆让罗布泊的底层猛然晃动起来,巨大的能量让土层也如水波那样上下运动,把能量一圈圈传递出去。在剧烈的震波传递出去后,核爆中心的土层重归平静,只有黄尘在随风飞扬。
虽然是9万吨的核爆,在指挥中心的钱三强在感受到地震波的时候,感觉就如同百万吨级氢弹的低空爆炸。
于敏:“从震波的强度……不太好估测。但是6000吨的裂变核心试爆的时候,震波比这小得多。”
邓稼先:“6000吨核心试爆我也在场,这能量至少是10倍的差距。”
钱三强:“我们还是等仪器读数和观测结果吧。现在关键是问问地表情况。”
“报告指挥部,核爆产生的地波振幅没有超过预计值。核爆中心未发现异常尘气泄露。数据采样正在进行辐射分析……”
“辐射分析初步结果,大气辐射数值未超过标准,地下核试验成功。”
……
北京。
“第三代氢弹的第一型、第二型试验都成功了,可以说这两型弹头的设计已经定型,1965年我们可以组织批量生产。不过,对于陆基洲际导弹,除了我们正在研制的东风-6之外,又出现了第二种选择。”
在国防部,唐华汇报战略导弹方面最近的进展。
“东风-6是固体推进剂洲际导弹,它的重量是80吨,射程11500公里时投射能力是2吨,也就是携带7枚子弹头。”
“但是最近,苏联向我们提供了长期储存液体推进剂导弹技术资料,这个技术,无论是推进剂还是导弹壳体我们国内都可以做出来。”
“之前东风-5的推进剂可以在弹内存放一个月,苏联的这种方案,推进剂可以在弹内存放18个月,也就是说,液体洲际导弹也可以带推进剂长期值班,随时可以发射,只是在18个月后,要抽出推进剂进行两周左右的维护和必要的部件更换。”
“如果使用液体推进剂方案,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东风-5B,新液体洲际导弹,180到200吨总重,4吨甚至更多的投射能力,能携带14枚子弹头。”
二选一的决定,交给了国防部长林三虎林帅。
林帅看着眼前的东风-6和东风-5B模型,进入思考状态。
“陆基的发射井,如果被敌方核打击,是不是会被摧毁?”林帅问。
唐华:“发射井井口经过加固,可以抵御200米外爆炸的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冲击波。但如果敌方导弹的命中精度小于200米,发射井就有可能损坏或被摧毁。”
林帅:“(精度小于200米)迟早的事。”
唐华:“除了发射井的加固措施,体积重量稍小的东风-6,在核打击时折损在井内的几率也小一些。不过……”
林帅:“火箭部队多挖几个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