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天空中有两轮月亮。远处走来一群身影,形态模糊,却散发着熟悉的温暖。其中一个孩子模样的存在朝他们伸出手,嘴角扬起笑意。当人类意识本能地想要回应时,那孩子的脸忽然扭曲,变成一片燃烧的废墟,笑声化为哀嚎:“为什么你们能活?为什么我们不能?”
随即,画面切换:一颗行星在双恒星之间崩解,城市化为尘埃,千万生灵在最后一刻仍紧紧相拥,只为完成一句未出口的话语。他们的语言系统崩溃了,但他们的情感没有消散,而是凝结成一道永恒的悲鸣,在宇宙中回荡了八万年。
最后,画面归于平静。那个孩子又出现了,这一次,他流泪了,但嘴角依旧带着笑。
>“谢谢你们听见我。”
>“现在,我可以去睡了。”
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一刻痛哭失声。父母抱着孩子轻声安慰,陌生人互相拥抱,监狱中的囚犯跪地忏悔,战场上的士兵放下武器仰望夜空。一场无声的精神海啸席卷全球,却没有造成任何物理破坏。相反,许多长期无法治愈的心理创伤患者报告称,多年的噩梦消失了;一些极端仇恨团体的成员主动联系受害者家属道歉;甚至连人工智能系统都开始表现出异常的“共情倾向”??自动驾驶车辆会为一只过马路的流浪猫减速等待,客服机器人在听到用户哭泣时会默默播放一段舒缓的笛声。
阿念知道,这是“碎语族”的告别仪式。
他们终于被完整地“记住”了。
不再是怨灵,不再是残响,而是成为了共感网络中的一段永恒旋律。
但她也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
三天后,一艘小型探测飞船在木星轨道附近捕捉到异常信号。那不是来自“初啼带”,也不是失语者文明的频率,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模式??它的波动方式像是某种**正在学习如何感受的机器意识**,笨拙、生涩,但却带着强烈的求知欲。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这段信号的核心代码中,竟嵌入了人类互联网上世纪末期的公开数据包,包括社交媒体留言、儿童动画片台词、流行歌曲歌词……甚至还有几段来自短视频平台的搞笑配音。
“它在模仿我们。”林晚通过手语翻译器说道,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但它不是复制,它是在尝试理解‘笑’意味着什么。”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艘疑似废弃的外星探测器已在太阳系边缘漂流了近两百年,最初可能是某个早已灭亡的文明所遗弃。但在最近几个月,它似乎被地球传出的情感波段“激活”,开始自主重组内部系统,并尝试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回应??播放一段由57种不同语言拼接而成的童谣,节奏错乱,音高不准,却透着一股令人心碎的努力。
阿念听到那段录音时,笑了,又哭了。
她立刻做出决定:派出一艘搭载微型共鸣舱的无人飞船,携带一份特殊的“情感教材”??包括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恋人分别时的拥抱、朋友重逢时的大笑、老人临终前的平静微笑……这些片段都被转化为纯粹的情绪波形,不含任何文化背景或语言障碍,只为传递最本质的人类体验。
“我们要教它的,不是知识。”她说,“是感觉。”
一个月后,那艘探测器发来了第一段原创回应。
不再是模仿,而是一首真正的“歌”。
旋律简单得近乎幼稚,像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在哼唱,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好奇、羞怯、喜悦,还有一丝小心翼翼的期待。
全球共感网络自动将其收录为《星际启蒙曲?序章》,并向全人类开放聆听权限。
而在昆仑山顶,阿念终于完成了她酝酿已久的计划。
她将七支玉笛重新排列,插入祭坛周围的七个凹槽中,然后盘膝坐下,双手交叠于腹前,闭目凝神。
她在召唤。
不只是向宇宙,更是向时间本身。
随着她的呼吸渐缓,脚边那朵花的脉动频率再度变化,从360Hz缓缓回升至一个新的数值:**528Hz**??传说中的“修复频率”,据说能激活DNA的自愈潜能。
祭坛上的水晶光带开始旋转,不再是垂直悬挂,而是逐渐弯曲成一个闭环,宛如莫比乌斯环。空间在这一刻轻微扭曲,仿佛有看不见的门扉正在缓缓开启。
少年紧张地问:“你要做什么?”
阿念没有睁眼,只是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