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相国在上 > 255理想的价值(第2页)

255理想的价值(第2页)

落款竟是“沈砚题于永昌三年冬”。

永昌三年,正是沈砚被贬出京、流放朔州的那一年。他曾途经雁门,停留七日。原来那时,他已预见到今日之乱局,早早埋下伏笔。

李昭命人抽干古井,果然在井壁暗格中发现一只陶瓮,内藏一卷绢册,封皮写着:“《遗训录?别传一:制衡之道》”。开篇第一句便如雷霆贯耳:

>“权不可独任,法不可偏执。故设七影,互为牵制,缺一则废。”

这意味着,真正的“影议”并非一人执掌,而是七人共治,每人掌握一部分信物与知识,唯有齐聚,方能行使最终权柄。而今已得其二,尚余五地未寻。

离开雁门后,队伍转向西北,直奔西凉。

途中经过一座荒村,村口立着一根断旗杆,上悬半幅破旗,依稀可见“松阁”二字。村中孩童围坐火堆,口中哼唱童谣:

>“紫宸冷,宰相坟,

>松根缠骨夜夜哭。

>谁点灯?孤臣魂。

>灯灭时,天下昏。”

李昭驻足良久。这童谣比他在路上听过的更加完整,显然有人刻意传授。他问孩子是谁教的,孩子指了指村尾一间茅屋:“白胡子爷爷,他说他是守灯人。”

那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者,双目失明,卧病在床。闻有人至,竟挣扎坐起,颤声道:“你来了……我等了三十年。”

李昭一惊:“您认得我?”

老人摇头:“我不认人,只认气息。你身上有铜镜的味道,有血写的字的气息。”

他伸出枯手,从枕下摸出一枚铜钱,递了过来:“这是当年沈相国路过此地,留给我的。他说,若有人来找《遗训录》,就把这个交给他。”

李昭接过铜钱,翻转一看,背面刻着细如蚊足的四个字:“驿马藏锋”。

他猛然醒悟??西凉驿站!

当夜,他乔装成驿丞,潜入废弃的官驿。在马厩最深处的地砖下,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箱。箱中并无文书,唯有一匹微型木马,腹中暗藏一封密信,以火漆密封,印鉴竟是当年“太学监”的旧章。

信中写道:

>“吾兄沈砚,知天下将乱,故遣七徒分赴七地,各携一卷。余乃第三徒,奉命守此《遗训录?别传二:教化之本》。然二十年前,松阁刺客夜袭,同门五人皆死,仅我负伤逃脱。今将不久于人世,唯愿此卷终得归处。启卷之法,在琴声共振,需《大同篇》第七段第二句起,连奏三遍。”

李昭立即传唤哑女。她焚香净手,端坐抚琴,指尖拨动,琴声清越,直入夜空。当奏至第七段第二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时,木马腹部竟发出轻微“咔嗒”声,弹开一道暗格,露出绢册一角。

他取出细读,心中震撼更甚前卷。此册详述“影议”如何通过私塾、乡约、科举改革,逐步影响天下文脉。其中明确提出:“欲改朝政,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必兴民学。”并附有百所民间书院的名录,竟有三成至今仍在运作。

至此,三卷已得,线索渐明。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启程前往南岭时,噩耗传来:青城山爆发瘟疫,观微染疾,性命垂危。

李昭当机立断,改道入蜀。

抵达山中,只见庙宇紧闭,尸气弥漫。幸存弟子告知,观微自知时日无多,已将毕生记忆刻于七块石碑,藏于山腹洞窟,并留下遗言:“待李昭至,方可开启。”

洞窟深幽,寒气逼人。七碑环列,形如星斗。中央石台上,置有一具空棺,棺盖上刻着一行字:

>“身死道存,影不随灭。”

李昭逐一阅读碑文,终于拼凑出完整真相:原来“影社”最初并非秘密组织,而是前朝末年一群落第举子在战乱中自发结成的互助团体,专救难民、收养孤儿、传播典籍。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政治力量。而第四册《遗训录》的核心,并非权力规则,而是一份《万民约》??由九十七位“影议”成员共同签署,誓约永不称帝、永不结党、永不私藏知识,只为守护文明火种。

“这才是真正的终章。”他喃喃道。

就在此时,哑女忽然指向最后一碑。那碑文原本空白,但在她靠近时,竟浮现淡淡墨迹,似由体温激发。只见上面缓缓显出字来:

>“琴心通影,哑者承道。

>汝师观微,不过传灯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