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
>“领导,你说加班是责任,可你的责任是谁给的?”
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进来,男女老少,方言各异,甚至夹杂着哭泣、咳嗽、结巴与哽咽。但他们都在问,问那些从小被捂住嘴、被笑着说“别想太多”的问题。
最后,一个熟悉到令人心颤的声音响起??是陈野。
他的语调平静,却带着穿透灵魂的力量:
>“我们一直以为,成长就是学会闭嘴。
>可真正的成长,是从敢于开口问‘为什么’开始的。
>如果这个世界不允许你提问,
>那么,请你成为那个让别人能提问的人。
>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是光的裂缝。
>而裂缝越多,黑暗就越站不住脚。”
音频结束时,林小雨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她抬头望向天花板,仿佛能看到无数看不见的丝线,正从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升起,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连接着所有曾经孤独的灵魂。
她打开电脑,登录“问题盲盒”后台。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全球新增提问一百二十三万条,其中百分之六十八来自中国以外地区。日本、韩国、印度、法国、巴西……不同国家的用户开始自发翻译“真实之馆”的理念,建立本地化的问题墙。
更令人震惊的是,联合国官网首页悄然更新了一则声明:
>“鉴于近期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大规模情感表达浪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每年12月17日定为‘心灵自由日’,倡导各国尊重个体情绪表达权,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础课程体系。”
林小雨苦笑了一下。他们终于承认了??情绪不是隐患,而是文明的基石。
傍晚时分,她接到周维宁的视频通话请求。画面接通后,背景竟是重庆的一处山洞实验室。墙上挂满了监测图谱,中央摆放着那块来自南极的完整晶体,正散发着稳定的蓝光。
“我们找到了它的规律。”周维宁说,“它不是能源装置,也不是武器,而是一种‘共感增幅器’。只要有人真诚发问,它的频率就会增强,并反向激活其他潜在载体。”
“也就是说……更多人会觉醒?”
“不止是觉醒。”他调出一组数据,“已经有三百多个孩子表现出晶体生成迹象。最小的才五岁,在梦中画出了和陈野体内一模一样的结构图。他们的父母说,孩子最近总在夜里醒来,喃喃自语:‘有人在叫我。’”
林小雨沉默片刻,问:“他们会像陈野一样……消散吗?”
周维宁摇头:“不会。因为我们现在知道了方法。晶体不需要依附单一宿主,它可以分散存储,通过群体共鸣维持稳定。就像火焰,不必只靠一根蜡烛燃烧。”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我们需要你。”
“我?”
“你是第一个接住他遗志的人。你不是觉醒者,但你是‘桥梁’??你能理解普通人的情感,也能传达觉醒者的意图。现在,我们要成立‘回声委员会’,由各地自发形成的核心成员组成,协调资源、保护敏感体质者、防止政府再次封锁信息。”
林小雨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想起那个把晶体交给小女孩的瞬间。她忽然明白,陈野选择离开,并非放弃,而是把火种交到了更多人手中。
“好。”她点头,“但我有一个条件。”
“你说。”
“不设领袖。所有人平等发声。任何决定必须经过七成以上成员同意。我们要做的不是取代旧秩序,而是让秩序学会倾听。”
周维宁笑了:“这正是陈野想看到的。”
挂断电话后,林小雨走出真实之馆。夜色已浓,但她惊讶地发现,整条街的路灯不再是单调的白光,而是泛着淡淡的蓝色晕彩,像极了晶体的颜色。
一群年轻人正在组织“街头问答会”。一人站在台阶上大声提问:“如果我穷,是不是就不配拥有尊严?”
台下齐声回答:“不是!”
又有人问:“如果我抑郁,是不是就该自己扛?”
众人回应:“不该!说出来,我们会接住你!”
孩子们围成圈,手拉着手唱一首新编的童谣:
>“你不笑也没关系,
>哭出来才是勇气,
>别人说你太敏感,
>其实是你看得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