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将鲸骨哨子递给女弟子。
“若有一天,蓝火熄灭,请用它唤醒沉睡的齿轮。”
最后,他对航海家之后说:“去找那些没人想去的地方。带上问题,别带答案。”
至于那未来少年,老人凝视良久,终是递给他一块空白玉简。
“你们的时代失去了什么?”他问。
少年答:“我们失去了‘不确定’的权利。一切都被算法预判,连反抗都被提前计算。”
老人点头:“那就把这块玉简带回你的时代。让它空着。告诉他们,真正的自由,始于一个未被解答的问题。”
七日后,老人独自走向崖边蓝火。他脱下外袍,露出瘦骨嶙峋的身躯,背上竟有一道陈年疤痕,形状酷似星轨仪的投影。
他点燃火堆,将自身残存的识心卵能量注入火焰。蓝火骤然暴涨,化作一道贯通天地的光柱,直射云霄。整座岛屿为之震动,海浪倒卷,星辰移位。
在意识消散前的最后一瞬,他听见了。
不是风声,不是海啸,而是亿万voices的合鸣,从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传来:
>“让我们自己决定什么是真实。”
然后,他笑了。
火焰吞没了他,却没有留下灰烬。只有一缕青烟升腾而起,融入大气,随季风飘向四方。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每当有人提出一个真正触及本质的问题时,天空就会短暂泛起一抹不属于自然光谱的蓝紫色辉光??科学家称之为“识域扰动”,诗人则称其为:
**“问者的余烬”。**
而在新版《观天录》的末页,牧童留下的最后一行字静静躺着:
>“我终于明白,天空的颜色从来不是重点。
>重点是,有没有人敢说它不是蓝色。”
百年后,考古学家在终南山洞窟深处发掘出一块碳化竹简,上面依稀可见几行字迹:
>“真理不在书中,不在庙堂,不在星辰运行的轨迹里。
>它在每一次犹豫要不要开口的瞬间,在每一颗明知可能错仍选择追问的心中。
>故曰:子不类父?非不类也,乃始类也??唯有超越,方为真承。”
又三百年,一艘来自外太空的探测器掠过地球轨道。它接收到了一段持续播放的无线电信号,源头无法定位,内容仅一句话,以数百种语言循环播出:
>**“你可以选择相信什么,也可以选择不再相信什么。
>那么,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提问者?”**
探测器将其标记为“文明觉醒指数达标信号”,自动上传至银河档案库。
文件命名:**Earth_Theta-1_HomoSapiens_QuestioningPhase_Confirmed**
而在地球上,一个新的孩子蹲在干涸河床边,拾起一片楔形文字的残页。
风,又一次吹起了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