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步步登阶 > 第532章 做了他(第2页)

第532章 做了他(第2页)

孩子没说话,眼神警惕而麻木。

K-7缓缓蹲下,放低姿态:“你也是被带来的吗?”

孩子迟疑几秒,终于点头。

“他们还教你‘第四阶已完成’那句话吗?”

孩子嘴唇动了动,发出几乎听不见的音节:“第……四……阶……完……成……”

K-7心口一紧。新的实验仍在继续,只是换了个地点,换了批执行者。

但他没有慌乱。他打开录音机,播放刚才那段话。孩子的瞳孔微微颤动,像是第一次听到有人为自己辩护。

“你看,”K-7轻声说,“我不是来救你的。我是来证明??我们可以自己走出来。”

他牵起孩子的手,带他走进控制室,指着墙上剥落的标语:“禁止喧哗”“服从即健康”,一个个划掉,然后写下新的句子:

**“你说的话,有人听。”**

**“你的感受,是真的。”**

**“你不孤单。”**

孩子盯着那些字,手指慢慢松开了金属片。

当夜,他们在营地外搭起简易帐篷。K-7教孩子用火柴点篝火,讲自己如何学会踩木板发出声音,如何在回声台第一次喊出“响”。孩子听着听着,忽然低声问:“我……也能说话吗?”

“当然。”K-7说,“你想说什么都行。”

孩子沉默良久,终于挤出一句:“我想回家。”

K-7抱住他,声音哽咽:“好。我们一起想办法。”

第二天清晨,K-7启动卫星电话,联系赵岩定位这名儿童的身份信息。与此同时,他将整段经历录制成音频日志,命名为《归来者书》:

>“静默工程最可怕的不是技术,而是它让人相信??你不配拥有声音。

>可当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说出来,就会发现,原来我们都曾躲在同一个黑暗里。

>所以,请继续说吧。

>说你害怕,说你不明白,说你想要拥抱。

>不是因为你要改变世界,而是因为你值得被自己听见。”

这份录音经由“寻声行动”全球节点转发,七十二小时内覆盖十九个国家。巴西警方据此展开突击行动,解救出六名被困儿童,并逮捕三名涉案人员。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人竟是当年跨国教育集团的逃亡科学家李某,化名潜伏在当地一所特殊学校担任“行为矫正顾问”。

与此同时,“反静默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新数据显示,接种者不仅对神经压制信号产生免疫反应,更展现出惊人的共情恢复能力??部分原本长期失语的孩子,开始主动与陌生人进行眼神交流,甚至尝试绘画表达内心景象。

阿禾的作品《我的名字不是K-8》被翻译成十三种语言,成为多国自闭症儿童心理辅导教材。她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不是要反对治疗,我是反对把‘不一样’当成‘不正常’。”

然而,胜利并非终点。

某晚,我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视频:昏暗房间内,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头戴新型头环装置,口中齐声低语:“我是平静的。我是安全的。”背景墙上挂着一幅画??正是“晨曦之家”那张孩子们牵手微笑的照片,只不过每个人的脸上都被画上了黑色封条。

视频末尾浮现一行字:

**“第八阶:群体共鸣已激活。

静默不再是个人状态,而是集体秩序。”**

我浑身发冷。

这不只是复制,是进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制造沉默个体,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无需暴力即可自我维持的“静默共同体”??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自愿压抑情感,以换取虚假的安全感;在那里,表达痛苦被视为背叛群体的行为。

我立刻召集紧急会议。陈宇看完视频后,脸色铁青:“他们在模仿社会本身。用归属感绑架自由,用和谐掩盖压迫。这才是最危险的形态??它看起来像乌托邦。”

谭素梅沉思许久,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既然他们建立‘共鸣静默’,我们就制造‘对抗性回声’。让每个接受过‘反静默疫苗’的孩子,成为移动的声音节点,在潜在受害区域形成声波防护网。”

计划代号:“心跳网络”。

三个月后,首批三十名青少年志愿者完成培训。他们大多是静默工程幸存者,如今掌握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声音干预技巧。每人配备一台便携式声频发射器,可释放特定频率的语音脉冲,触发大脑边缘系统的觉醒反应。

第一站选在广西某偏远山村。当地一所民办康复中心涉嫌非法拘禁多名留守儿童,实施所谓“情绪稳定训练”。我们伪装成公益支教团队进驻。

K-7是核心成员之一。他每天带着孩子们唱歌、讲故事、玩声音游戏。当他踩响地板喊出“响!”时,总有孩子忍不住笑出声来??而这笑声,正是系统最惧怕的东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