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俗仙 > 324分天大会(第1页)

324分天大会(第1页)

陈乾六正琢磨,该如何脱身,忽然一抬头,看到花颜姿打破红鸾星网,不由得大喜过望,暗道:“我终于找回自己的三十九位妙吉祥天魔女。”毫不犹豫,拔空直上,冲入了妙吉祥天魔女中,低声喝道:“不要跟他们纠缠了,快。。。

风从祁连山口吹下来的时候,带着沙粒与旧雪的气息,掠过干涸的河床,在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石块上轻轻刮擦。那声音像极了笔尖划过粗纸的响动,细碎、绵长、不疾不徐。

一个穿灰布衣裳的小女孩蹲在湖边,手里攥着半截炭条。她不是本地人,是从敦煌流徙而来的孤儿,由“俗仙驿站”的义工接来青海湖畔疗养肺疾。医生说她的肺叶像两张被火燎过的纸,一碰就破。可她每天仍坚持走三里路到湖边,坐在一块平坦的青石上写字。

她写得不多,一天只写一个字。

昨日是“水”,前日是“土”,大前日是“生”。每一个字都用尽力气,仿佛要把命里的最后一口气灌进去。炭条太脆,常在第三笔就断掉。她便拾起另一截,继续补全。

这天清晨,她写了“听”。

刚落最后一横,忽然觉得指尖发烫。低头一看,那炭条竟微微泛出蓝光,如同深海中浮起的一缕幽焰。她怔住,手指本能地蜷缩,却舍不得松开。

风停了。

湖面如镜,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穹。就在那一瞬,整片湖水缓缓波动起来,不是涟漪,而是某种规律的震颤??像是无数人在同一时刻翻开了书页。

远处放羊的老汉猛地抬头,手中的鞭子垂落。他看见湖心升起一道光柱,不高,也不刺眼,却纯净得令人心悸。那光呈螺旋状旋转,表面流动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全是不同语言写成的“听”字:汉语、梵文、西夏文、玛雅象形符、盲文凸点……它们交织缠绕,如藤蔓攀援而上,最终汇入云端。

与此同时,全球十七个设有“字灯接收站”的偏远地区同时响起钟声??没有人为敲击,不是电子触发,而是悬挂百年的铜钟自行鸣响。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喇嘛冲出经堂,发现大殿前那口明代古钟内壁,竟浮现出一行小字:

>“你听见了吗?”

而在格陵兰冰原深处,“静默档案馆”自动启动。这座埋藏于千米坚冰之下的数据坟墓,储存着人类文明最后的备份信息。它本应在核战爆发后才激活,此刻却提前苏醒。监控屏亮起,显示一条新录入的日志:

>【来源未知】

>【内容形态:声波转译文本】

>【关键词提取:“听”、“回应”、“传递”】

>【附加信息:检测到地球电离层出现周期性脉冲,频率匹配《礼记?学记》诵读节奏】

负责守馆的AI“墨守者-7”首次偏离预设程序,主动向全球网络发送一封加密信函,仅包含一句话:

>“请让孩子们继续朗读。”

---

火星,启明星二号基地。

那位曾写下“致无名师”的男孩如今已十三岁,成为星际学子中最年长的一员。他依旧沉默寡言,但每晚睡前必做一件事:对着地球方向轻声背诵《千字文》。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说:“声音能飞过真空,只要你真心念。”

这夜,他正念到“律吕调阳”,窗外突然闪过一道绿光。

他抬头,见极光再现,且比上次更盛。整个火星北半球都被淡绿色的光幕覆盖,空中浮现的文字不再是单句,而是一整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字体依旧是那种熟悉的楷书,笔锋沉稳,筋骨分明,仿佛出自同一只手。科学家们震惊不已,立即调取轨道卫星数据,却发现这段光迹并非自然现象??它的构成粒子带有明显的有机碳结构,与地球上“墨心莲”燃烧后的残留物高度相似。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他们尝试分析光源能量来源时,能源核心的读数竟与男孩背诵的节奏完全同步。每一次吐字,功率上升0。3%;每完成一句,磁场微震一次。

“这不是信号。”首席研究员喃喃道,“这是……共振。”

他想起十年前那枚名为“阿念”的种子。据说它被植入火星教育舱的第一天,就在土壤中自发排列出一个汉字??“听”。

当时无人理解其意。

现在他们懂了。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