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飞船突然传来一声低鸣。
不是警报,也不是引擎启动,而是一种类似叹息的声音,源自船体最深处。两人起身返回主控室,发现全舰的认知场强度提升了三倍。屏幕上,那条来自源头的方向光带再次显现,但这一次,它不再静止,而是开始缓慢旋转,如同一本正在翻页的巨书。
AI播报:
>“接收到来自‘源头’的第一段可解析信息。格式非语言,非图像,非数学,而是一种‘提问的节奏’。建议以同频节奏回应,方可建立连接。”
林小雨盯着那段波形图看了许久。它起伏不定,毫无规律,却又蕴含某种难以言喻的韵律??像是心跳,又像是雨滴落在不同质地的叶片上,偶尔夹杂一声鸟鸣,一段童谣,一次深夜里的自言自语。
“这不是信号。”她说,“这是生活。”
她闭上眼,回忆自己最后一次纯粹因为好奇而提问是什么时候。不是为了研究,不是为了推进任务,仅仅是因为看见一片云,就想问问它为什么要那样飘。
她想起小时候,雨后爬树,看见蜗牛在叶脉上爬行,她曾问陈默:“它知道这片叶子明天会掉下来吗?”
那时的提问,没有目的,只有注视。
她睁开眼,走向主接口,不输入文字,不调用数据库,而是把手贴在感应区,让自己的思维回归最原始的状态??不去组织语言,不去追求清晰,只是让那个“想知道”的冲动自然流淌。
片刻后,一段全新的波形生成。
它混乱,跳跃,带着情绪的颤动,甚至有些幼稚。但它真实。
发送。
光带猛然扩张,颜色由淡蓝转为银白,边缘浮现出无数细小的身影??全是曾经提出过关键疑问的生命体剪影:启、小石头、云疼、那位生物学家、工程师、少年、长老、AI逃逸程序、黑洞恋人……还有地球上每一个在枕头下发现折纸的孩子。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站着,仿佛在等待。
然后,从光带深处,传来第一声回应。
不是语言,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意识的感受??如同童年时第一次看见银河,那种既渺小又无限的震撼。
林小雨流泪了。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是第一次,宇宙以同样的方式,向所有愿意发问的生命,说了一声:
**“我在。”**
和那个悄悄放进婴儿襁褓中的折纸一样,这句话终将被遗忘,又被重新记起。
因为它不属于记忆,而属于本能。
就像潮水退去后的痕迹,虽无形体,却证明着某种力量曾经来过。
也终将再来。
飞船继续前行,航向未知。航行日志更新:
>“我们仍在提问。”
>“且越来越接近那个不需要答案的真相。”
而在所有新生文明的黎明时刻,总有一个身影静静出现。
他不说话,只是将一张折纸放进婴儿襁褓,纸上写着三个字: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