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文工团美人认错随军对象 > 141第 141 章(第1页)

141第 141 章(第1页)

夜雨敲打着记忆馆的琉璃瓦,檐角风铃轻响,像是谁在暗处低语。还吴吴披着旧毛毯坐在二楼阅览室,窗外樱花被雨水打落,浮在积水里如一封封未寄出的信。她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手稿??那是林素云亲笔誊写的《春信》原始乐谱,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与修改痕迹。其中一页角落,用极细的钢笔写着一行小字:“这一段,是吹给青山听的。”

黎青山。

这个名字像一枚沉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底激起一圈圈涟漪。三年来,她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玉兰之声”项目,整理遗物、联络学者、推动跨国合作,唯独避开了这个人。不是遗忘,而是不敢触碰。他是林素云生命中最后一个活着见证过她真实模样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曾站在两国战火之间,却选择举起相机而非枪支的人。

可今晚,那行字如同命运的引线,将她的思绪拉回1983年的南疆边境。

那时黎青山刚从战地归来,因拍摄敏感内容被暂停职务,却执意要完成一部关于“战争中的女性”的纪录片。他辗转找到藏身疗养院的林素云,以“文化调研员”身份获准进入禁区。整整三个月,他用黑白胶片记录下她每日的生活:清晨煮药时的侧影,午后坐在廊下听广播的模样,深夜独自在房间练习笛子的背影。没有一句对白,只有画面和环境音。

后来这部片子被列为绝密档案,直到近年才部分解禁。而黎青山本人,在最后一次前往老山前线采访时失踪,官方通报称“遭遇炮击,遗体未寻获”。但民间传言四起,有人说他在越南乡间隐姓埋名教书育人;也有人说他其实早已叛逃,成了某个东南亚反政府组织的宣传骨干。

还吴吴一直不信。

因为她记得,黎青山临走前留给她的那只木盒。

那是1985年冬天,他还吴吴十岁生日那天,老人拄着拐杖来到腾冲小镇,送来一只雕刻精致的紫檀匣子。匣内并无贵重之物,只有一卷录音带、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上是年轻的林素云站在油菜花田中央,笑容温婉,身后隐约可见一座石桥。信中写道:

>“孩子,有些真相比历史更沉重,但我相信你会有勇气揭开它。

>这卷带子,是你母亲在1979年6月10日录下的。那天,她第一次听见回应。

>桥下的水会说话,只要你愿意蹲下来听。”

当时她不懂这话的意思,只觉神秘。如今再看,每一个字都像钉子般扎进记忆。

她缓缓将录音带插入老式播放机。磁头转动,沙沙声后,一段极其微弱的笛音传来??正是《春信》的前奏。但与常见版本不同,这段旋律节奏稍慢,尾音拖得极长,仿佛演奏者正极力克制情绪。紧接着,背景里响起一阵模糊的人声,夹杂着水流声和鸟鸣。

还吴吴屏息凝神,反复倒带聆听。终于,在第三遍时,她捕捉到一句话:

“东悍……你听见了吗?我在这里。”

声音颤抖,带着哭腔,却又透着难以言喻的温柔。

她的眼泪无声滑落。

原来,林素云不仅主动跨越边境演奏,还在那一天,亲眼见到了祁东悍?还是仅仅听见了他的回应?又或者,这只是她在绝望中的一次自我安慰?

她不知道。

但她忽然明白,为什么黎青山要在信中提到“桥”。

第二天清晨,她启程前往麻栗坡。

根据地图标注,照片中的石桥位于青溪坡下游三公里处,现已荒废多年。当地村民说,那一带常有蛇虫出没,且地下仍埋有不少未爆弹药,极少有人涉足。但当她抵达现场时,却发现桥虽残破,却并未完全坍塌。桥面长满青苔,桥墩刻着几个模糊汉字:“春归处”。

她蹲在桥边,伸手探入溪水。冰凉刺骨,却清澈见底。忽然,指尖触到一块异样光滑的石头。捞起一看,竟是半枚军用水壶盖,上面锈迹斑斑,但仍可辨认出编号:PLA-79-DBH-042。

DBH??东边河侦察班。

祁东悍所在部队的代号。

她的心跳骤然加快。

就在此刻,远处传来脚步声。一名身穿迷彩服的老年护林员走近,见她手中拿着水壶盖,神色微变。

“你是还同志的女儿吧?”他问。

还吴吴一怔:“您认识我妈妈?”

老人摇头:“我不认识她,但我认识拍这张照片的人。黎青山,当年跟我一起守过哨所。他说,这座桥是他这辈子见过最安静的地方,‘因为所有的声音,都被水带走了’。”

他还说,1979年6月10日当晚,他曾值班巡逻至此,亲眼看见林素云涉水过河,在对岸竹林边吹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笛子。期间,北岸阵地连续三次响起相同旋律作为回应。最后一次,两人都停了下来,隔着界河相望良久。黎明前,中国军队强行将她带回。

“她说了一句什么?”还吴吴颤声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