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的兰香,仍还在书院读书,不过她没学经学,而是在学医。
“学妇科和小儿科。”兰香告诉李逸,语气里有些自豪。将来要做个女大夫,这可是极受人尊敬的,她现在的老师,就是无极医馆,从长安请来的一位女大夫,以前专给贵族高官之家女眷看病的。
“那要好好学啊。”
十二岁的石头道:“我阿耶说要给阿姊找个人家呢。”
“你阿耶这就错了,那么急着嫁人做什么,女子也能学医的,好好学,阿兄支持你,等到十七八岁再嫁人也不迟的,阿兄帮你相个好郎君。”
兰香羞红了脸。
石头几人就大笑起来。
李逸牵着马也在旁边吃草,跟他们聊起来。
石头十二岁了,人很聪明读书也用功,如今在书院读经学,如今主读的是诗经和周易。
十岁的狗剩也在读经学,罗三对这两儿子还是满怀期望的,想让他们将来考科举走仕途,狗剩虽是第二任妻子带来的,他也是一视同仁。
栓子柱子兄弟俩如今也是个头很高,他们母亲秀芝在宫里做六皇子的保傅,又有三品郡夫人诰封,这几年李逸帮着她置办了不少产业,兄弟俩其实也是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如今兄弟俩一边在书院学经,一边又练骑射,家里请了专门的教头,也是负担的起的。
李逸看着这四个小子,当初他给他们取大名国栋国梁国强国盛,如今都长的挺高大结实的,都挺认真的读书。
他们的未来,确实已经跳出了乡野。
“书院里怎么样?”
“挺好的,虽然规矩多些,但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也有那么多同学。”
无极书院一千多学生呢,小学部,统一是六岁入学,每十天旬休一天,初小三年,中小三年,都是每年级淘汰考试,成绩优秀才能继续。
就算是交助学费的自费生,成绩不合格都不能继续读。
而现在校长董秀才全力推动的书院本部,其实就是经学部,学习九经,奔着科举去的,进入这里要求就更严格了。
既得天资聪明,还得成绩好,当然也得有些家底的才供的起,虽然也有奖学金,可毕竟名额有限。
许多乡民以及李家的佃户部曲子弟,读完初小三年,基本上就会被商铺、作坊、庄园等挑选,签约为定向委培生,进各种技术培养班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一技之长。
委培生好处是学费、生活费这些都不用自己出,学的好还有奖励,读完三年,就有工作安排,能拿工钱,而且不像是学徒得经历几年儿徒弟没工钱的阶段,这些委培生进去就能拿伙计工钱,得是重点培养的。
虽说书院一千多学生,分成了几大部份,但规矩是一样的严格的,学风很不错。
李逸这几年都没空管,可董秀才和董七郎等把学校管的不错,说到底也是李逸一开始就设立的学会起到大作用,书院不缺钱,手里有钱当然很多事情都好办。
加上李逸一直挂着书院山长之名,那可是金字招牌,这几年也请得许多大儒名师前来讲座,
学会的一众会员,许多也都是有头有脸的名望人物。
在民间办学这块,无极书院的规模已经赶上那些门阀士族了。
明年朝廷要恢复科举制度,具体的科目是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五科,还会增加秀才、童子、明医、道举等科。
可以说明年的科举考试,必然会是极为热闹的。
虽说隋朝设科举起,科举取士一直也录取不多,只是国家取士的一个小补充,可这个小补充,却给许多寒门士子打开了一条通道。
哪怕科举一直还是以士族官宦子弟更有优势,毕竟这年头科举也不糊名,主要还是以场外为主,有家世有名声的举子,早早进京四处向权贵官员们投行卷,只要能获得赏识,打个招呼,就能提前锁定中取名额。
若是能在长安宣传自己的文章诗赋,只要能够扬名,考试时考官也大概率会录取的。
除非真的没一点真材实学,连贴经墨义这么简单的都做不好。
现在才九月,离明年春的科举考试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