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当时回答:“会的。
只要还有人愿意读,你就一直活着。”
如今,她轻轻抚摸那张照片,低声说:“小雨,有人记得。
不止一人。”
下午放学后,她带着陈思媛和两名志愿者学生前往城郊福利院,开展“纸船漂流”
延伸活动。
这是她们与民政局合作启动的新项目,旨在为失去家庭支持的儿童搭建情感表达通道。
孩子们年龄不一,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五岁,大多有着相似的经历:被遗弃、虐待、或因父母入狱而被迫分离。
活动开始前,一名工作人员悄悄告诉她:“有个叫苏苗的女孩,三年来从未说过一句话。
医生说是选择性缄默症。
但她最近开始画画了,全是火??燃烧的房子、火焰中的鸟、灰烬里的手。”
袁婉青点点头,没有追问。
她知道,有些伤痛需要时间找到出口。
活动中,她引导孩子们写下想对某个人说的话,不限对象,不限内容。
大多数孩子低头认真书写,有的写着写着就哭了。
苏苗始终坐在角落,手中捏着一支蜡笔,在纸上反复涂抹红色。
一个小时后,袁婉青走到她身边,轻声问:“你想把这幅画送给谁?”
苏苗没抬头,却突然伸手,将画递了过来。
画面上是一座熊熊燃烧的老屋,屋顶塌陷,窗户炸裂。
但在浓烟之中,有一扇小小的窗开着,一只黑色的小鸟正奋力飞出。
鸟的尾羽拖着长长的火星,像一条通往天空的路。
背面写着两个歪斜的字:
**“姐姐。”
**
袁婉青心头一震。
她查过资料,苏苗确实有个姐姐,七年前在同一场火灾中丧生。
那场火是父亲醉酒后引发的,警方认定为意外,但村里传言他曾扬言“烧了这个家”
。
“你想让她知道你还活着,对吗?”
她轻声问。
苏苗终于抬起了头,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但她没有哭出声,只是用力点了点头。
袁婉青当场决定,将这幅画扫描存档,并申请将其纳入“心灵花园?记忆之墙”
特别展区。
同时,她向民政局提交了一份建议书:为苏苗安排艺术治疗专项资助,并尝试联系其尚在服刑的父亲进行远程书信沟通。
“创伤不会因为沉默就消失。”
她在报告结尾写道,“但它可以在被看见的瞬间,开始愈合。”
当晚回家,她收到李珞的信息:
>我爸今天第一次提起了我妈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