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食骨記 > 成都药铺当归羹 医患间的 救命 之恩(第2页)

成都药铺当归羹 医患间的 救命 之恩(第2页)

此后,每当有人来药铺买药,方先生都会给他们盛一碗当归羹。来药铺的人,有老主顾,也有新顾客。老主顾们喝着当归羹,会想起阿顺,说起阿顺的故事;新顾客们喝着当归羹,会问起这羹的来历,方先生和陈墨就会把阿顺的故事告诉他们。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阿顺的故事,知道了药铺里有这么一个善良的药童。

有一次,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来药铺抓药,方先生给她盛了一碗当归羹。老奶奶喝了一口,眼睛就红了,她说“这羹的味道,和我年轻时邻居家孩子做的羹很像,那个孩子也特别善良,总帮我提水、买东西,可后来他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再也没能再回来。”老奶奶的声音带着颤,她用袖口擦了擦眼角,“当时我还给他缝了件新衣裳,想等他回来穿,可最后只等到了他冰冷的身体。后来我才知道,他救的那个孩子,是邻村张铁匠的独子。张铁匠为了纪念他,在村口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少年义士’四个字。”

陈墨听得眼眶发烫,他想起去年夏天被阿顺救起的那个孩童。那孩子后来还带着爹娘来药铺道谢,手里拎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说“阿顺哥是大英雄”。当时阿顺只是笑着摆手,说“换了谁都会这么做”。他转头看向方先生,发现方先生也红了眼眶,手里攥着的药包都微微发颤。

“老奶奶,”陈墨轻声说,“您说的那个孩子,会不会就是阿顺?”

老奶奶愣了愣,随即睁大眼睛:“你们说的阿顺,是不是腿上有一道长疤,说话总是笑着的?”

方先生点了点头,声音沙哑:“是他,他当年救了我,后来留在药铺当药童,去年夏天为了救落水孩童,旧伤复发,又被后院的影子寒气侵体,最后走了。”

老奶奶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拄着拐杖,一步步走到药柜旁,看着那碗当归羹,手指轻轻拂过粗瓷碗的边缘:“真是他,真是阿顺啊!我是他远房的姨婆,当年他爹娘走得早,我还照顾过他几年。后来他去山里砍柴,就很少再见面了。我以为他早就离开成都了,没想到……”老奶奶的声音哽咽着,“他还是这么善良,还是这么舍己为人。”

方先生从药柜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放着阿顺生前的几件东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药童服,一本记满药材用法的小册子,还有一个用木头刻的小药箱。“这些都是阿顺的东西,我一直留着,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方先生把布包递给老奶奶,“您要是不嫌弃,就拿回去留个念想吧。”

老奶奶接过布包,手指抚过青布上的针脚,眼泪滴在布面上:“这衣裳还是我当年给他缝的,没想到他还留着。”她打开小册子,里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格外认真,每一味药材后面都标着“方先生说”“陈墨娘用着好”,还有几处画着小小的当归和黄芪,像是怕自己忘了。

那天老奶奶在药铺待了很久,方先生给她抓了治关节痛的药,还打包了一碗当归羹让她带回去。老奶奶走的时候,反复叮嘱陈墨:“一定要把阿顺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好,不能让他就这么被忘了。”陈墨用力点头,他摸了摸怀里的《味魂录》,觉得这本本子变得沉甸甸的,里面不仅装着食谱和故事,更装着阿顺的善良和众人的怀念。

日子一天天过去,药铺里的当归羹依旧每天都煮着,香气飘满了整条街。陈墨每个月都会来药铺好几次,帮方先生整理药材、打扫院子,有时候还会跟着方先生一起煮当归羹。他发现,方先生煮羹的时候,总会多煮一碗,放在阿顺生前常坐的那张木桌旁,说“阿顺肯定也想尝尝”。

有一次,陈墨跟着方先生去后山采草药。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方先生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一块大石头说:“当年阿顺就是在这里救的我,那天雨下得特别大,他就躲在这块石头后面,看到山匪欺负我,就冲了出来。”陈墨看着那块石头,上面还留着一些刀痕,想必是当年山匪砍伤阿顺时留下的。他蹲下身,摸了摸石头上的刀痕,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惊险。

方先生从怀里拿出一小碗当归羹,倒在石头旁的草地上:“阿顺,我们来看你了,这是你教我煮的当归羹,你尝尝,还是不是当年的味道。”风一吹,草药香和当归香混在一起,像是阿顺在回应他们。

去年被阿顺救起的那个孩童,如今已经上了私塾。他每个月都会带着自己写的字来药铺,给方先生和陈墨看。有一次,他拿着一张写着“义”字的纸,说“先生教我们要讲义气,我要像阿顺哥一样,做个见义勇为的人”。方先生摸了摸他的头,给了他一碗当归羹:“好孩子,阿顺要是看到你,肯定会很开心的。”

陈墨的《味魂录》也越来越厚,里面除了阿顺的当归羹,还记录了很多其他的美食故事:张婶的红糖糍粑,背后是她照顾孤寡老人的温暖;李叔的酱肘子,藏着他对去世妻子的思念;王婆婆的绿豆汤,是她每年夏天送给私塾学生的清凉。可每当他翻开记录当归羹的那一页,心里都会涌起一股特别的暖流,仿佛阿顺还在药铺里,笑着对他说“陈墨兄弟,这羹煮得不错”。

转眼到了阿顺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那天早上,天刚亮,药铺门口就来了很多人:有阿顺救过的孩童和他的爹娘,有来药铺抓药的老主顾,有认识阿顺的邻里,还有那位远房的姨婆。大家手里都拎着东西,有刚蒸好的馒头,有新鲜的蔬菜,还有自己做的点心。

方先生和陈墨把大家迎进药铺,煮了一大锅当归羹,分给每个人。大家喝着当归羹,说起阿顺的故事,有人笑着回忆阿顺帮忙抓药的样子,有人红着眼眶说起阿顺救人事迹,药铺里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那位远房的姨婆,还带来了一件新缝的青布药童服,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当归花。“这是我给阿顺缝的,当年没来得及给他穿,现在给他烧过去,让他在那边也有新衣裳穿。”姨婆把衣裳放在火盆里,火光映着大家的脸,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却带着微笑。

陈墨拿出《味魂录》,给大家念起阿顺的故事。当念到“阿顺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却像这当归羹一样,温暖着每一个人”的时候,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只有当归羹的香气在空气中飘荡。

那天晚上,陈墨和方先生坐在药铺里,看着那碗还冒着热气的当归羹。突然,陈墨手里的银汤勺又映出了阿顺的身影。阿顺穿着那件绣着当归花的青布药童服,手里捧着药包,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对着他们挥了挥手。

“方先生,您看!”陈墨激动地喊道。

方先生抬头一看,眼泪又流了下来,却笑着说:“是阿顺,他回来了,他看到大家都在纪念他,肯定很开心。”

阿顺的身影在勺底停留了一会儿,然后渐渐消散。可空气中的当归香却变得更浓了,像是阿顺在告诉他们,他一直都在,一直都在守护着药铺,守护着这些记得他的人。

陈墨翻开《味魂录》,在当归羹的故事后面,又添了一段话:“阿顺的魂,藏在当归羹的香气里,藏在众人的思念里,藏在每一个被他温暖过的人心里。他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温暖着这个世界。”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药铺里,那碗当归羹还放在药柜旁,汤汁里飘着淡淡的草药香。陈墨知道,只要这当归羹还在煮着,阿顺的故事就会一直流传下去,他的精神就会永远存在,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

后来,陈墨把《味魂录》拿到城里的书局,想把里面的故事印成书,让更多人看到。书局的老板读了阿顺的故事,深受感动,不仅免费帮他印刷,还在书的封面印上了一碗冒着热气的当归羹,旁边写着“一碗羹,一段情,一颗心”。

书出版后,很多人都来买,有人读着阿顺的故事流下眼泪,有人被阿顺的善良感动,也开始学着帮助别人。有一次,陈墨在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帮一位老奶奶提水,他想起阿顺,走过去问年轻人:“你是不是读了《味魂录》里阿顺的故事?”

年轻人点了点头,笑着说:“是呀,阿顺哥太善良了,我想向他学习,做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陈墨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阿顺的故事已经像当归羹的香气一样,飘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而药铺里的当归羹,也会一直煮下去,煮着阿顺的善良,煮着众人的思念,煮着一段跨越生死的情谊,永远不会停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