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音色极度克制,没有夸张的起伏,反而让旋律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温柔。
钢琴与乐团交织在一起,舞台的氛围逐渐变得朦胧而透明。
那些旋律线条并非直击人心,而是像环绕的水汽,把整个大厅都笼罩在柔光之中。
观众席上,不少人神情渐渐放松。有人眼神柔和,嘴角浮现一丝近乎陶醉的笑意;
有人轻轻呼吸,仿佛整个人都沉入这份静谧中。
前一刻周明远的厚重与压迫,似乎在这一刻被完全冲淡。
“好温柔啊。。。。。。”有人忍不住低声感叹。
“是啊,像在梦里一样。”另一人附和,声音里带着一丝恍惚。
评委席上,也有几位教授的神色变得耐人寻味。
有人在笔记上写下“极富氛围感”;
有人放下笔,静静聆听,眼神专注,似乎完全沉入这份柔和里。也有人保持冷静,眉头微微蹙起:
在他们看来,这种近乎雾化的处理方式,固然有新鲜感,却难免显得力度不足。
第三乐章在乐团的引导下轻快展开,节奏明朗,带着舞曲般的活泼气息。
弦乐群急促的律动像在催促着前行,舞台的氛围瞬间由前两个乐章的抒情转入轻盈的明快。
赵一鸣的钢琴声随之响起。
依旧是那样的温柔,但在这里,他将温柔转化为轻快的触键。
音符一颗颗跳跃出来,像水滴在阳光下闪烁,晶莹、通透,带着灵动的笑意。他没有选择厚重的敲击,而是以轻巧的手法将旋律织成一张细密的网,轻轻笼罩在乐团之上。
观众席的气氛渐渐放松。
有人跟着旋律轻轻点头,嘴角忍不住上扬,像是被卷入一场明朗的舞蹈;
也有人神情沉醉,感叹这份“柔和”的坚持,哪怕在快速的乐章里依旧保持完整。
可也有人在窃窃私语。
“太轻了吧?”
“第三乐章要有点劲儿才更好,他这样听着是舒服,可力量感差了点。”
评委席间的反应同样分化。
有人眼神微亮,心底暗暗赞许:赵一鸣的个性鲜明,能在这种场合坚持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另一位教授却摇了摇头,笔下写下:“缺少对比。”
舞台上,赵一鸣神情专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他的指尖轻快却不急躁,每一串音符都保持着朦胧的光泽,仿佛在提醒所有人:
这就是他独有的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