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然转身,从后备箱取出“静默立方”残骸改造的共振增幅器??一台外形粗糙却凝聚了无数民间智慧的装置,核心是一块从芒岗村陶罐中提取的稀土矿物晶片。
“我要下井。”他说。
“你疯了?”苏瑶抓住他手臂,“下面不知道有多深,还有结构风险!”
“如果我不回应,他们会继续孤独一万年。”林默看着她,眼神平静,“你说过,声音是生命的回响。那现在,轮到我们告诉他们??你们没有被遗忘。”
他系好安全绳,背上微型录音设备与增幅器,一步步踏入井口。
黑暗如潮水般涌来。
越往下,空气越冷,呼吸带出的白雾在头灯照射下像幽灵游走。井壁湿滑,布满青苔与裂纹,某些区域甚至能摸到烧灼痕迹??那是炮火留下的印记。下降约五十米后,信号仪突然剧烈震动:前方出现强磁场区,且伴有周期性脉冲波。
又下十米,脚终于触底。
地面平整,似人工铺设。林默蹲下查看,发现石砖缝隙间嵌着锈蚀的金属片??竟是半个军用水壶,上面依稀可见“中华民国陆军”字样。
他轻轻拾起,贴在耳边。
刹那间,耳畔炸开一片喧嚣:枪声、呐喊、伤兵呻吟、电台滴滴作响……还有那个熟悉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
“这里是腾冲前线广播站,时间是1944年9月13日凌晨三点二十七分。日军最后据点已被突破,但我们失去了所有通讯链路。如果有人还能听见这段录音,请代我们转告家人:我没有逃跑,我没有投降,我站到了最后一刻……”
声音戛然而止,随即重新开始,循环不止。
林默双膝跪地,泪水无声滑落。
他打开增幅器,将晶片置于地面中央,然后取出竹笛??那支来自芒岗村的竹笛,孩子们用它吹出了第一缕“风的声音”。
他闭眼,深吸一口气,吹响了一个音符。
纯净,清澈,不属于任何已知乐曲。
这是他在无数个夜晚独自练习的“初始频率”,源自他对“声音共同体”最原始的想象:一种超越语言、民族、生死的共通振动。
笛声扩散,撞击井壁,反弹回来。
一秒,两秒……
第三秒,整个井底开始共振。
石砖微微抬升,尘埃悬浮空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波纹。那半个水壶竟缓缓旋转,直至壶口对准他。
紧接着,广播声变了。
不再是单调重复,而是加入了新的元素??笛声的回响,经过某种未知机制的放大与重组,化作一支完整的合奏:有胡琴、唢呐、铜锣,甚至还有一段童声合唱,唱的是云南民谣《小河淌水》。
林默震惊地意识到:这不是播放,是**对话**。
地下的“他们”,正在用残存的能量,回应他的声音。
他继续吹奏,加入更多即兴旋律,讲述今日中国的模样:高铁飞驰、孩童读书、山村通电、边疆安宁……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承诺。
不知过了多久,广播再次中断。
这一次,传来的是一串全新的摩斯电码,由井壁渗水滴落的节奏构成:
THANKYOU
WECANRESTNOW
KEEPTHELIGHTALIVE
随后,所有声响归于寂静。
林默瘫坐在地,精疲力竭,却嘴角含笑。
当他被拉上地面时,天已微亮。村民们见他安然归来,纷纷跪地合十,口中念诵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