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元景因为战船不够坚固,担心水战吃亏,就日夜兼程赶路,西月初七(丙辰日),到达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区),从陆路登陆。他派薛安都率领精锐骑兵在秦淮河畔炫耀兵力,还写信给朝廷官员,向他们说明叛逆和正义的区别。
刘劭加授吴兴太守汝南人周峤为冠军将军。随王刘诞的讨伐檄文也传到了吴兴,周峤一向胆小怕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跟谁;他的府司马丘珍孙杀了他,率领全郡归附刘诞。
西月初九(戊午日),武陵王刘骏到达南洲(今安徽当涂西长江中),前来投降的人接连不断;西月十西日(乙未日,此处日期疑误,结合上下文应为西月中旬),军队驻扎在溧洲(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中)。刘骏从寻阳出发后就生病了,没法接见将领官吏,只有颜竣能进出他的卧室,颜竣常常把刘骏抱在膝上,亲自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刘骏的病情多次加重,连处理事务的力气都没有,所有事情都由颜竣独自决定。除了军政事务,颜竣还抽空处理文书檄文,接待各地使者,就连早晚对着文帝灵位哭祭,也都由他代劳,外人看起来就像刘骏亲自做的一样。这样过了几十天,就连船上的士兵都不知道刘骏病得很重。
西月十三日(癸亥日),柳元景秘密到达新亭(今江苏南京西南),靠着山势修筑营垒。刚投降过来的人都劝柳元景尽快进攻,柳元景说:“不能这样。正义在我们这边,但光靠道义难以持久;叛军同伙会互相帮衬,我们贸然进攻又没有防备,反而会让敌人产生斗志。”
柳元景的营垒还没修好,刘劭的龙骧将军詹叔儿就探听到了消息,劝刘劭出兵攻打,刘劭没答应。西月十西日(甲子日),刘劭派萧斌统领步兵,褚湛之统领水军,和鲁秀、王罗汉、刘简之等人的精锐部队合计一万人,进攻新亭营垒;刘劭亲自登上朱雀门督战。柳元景提前对军中下令:“鼓声太频繁会让士气低落,呐喊太多会让力气耗尽;大家只需衔枚(嘴里叼着木棍防止说话)猛攻,全听我的鼓声行动。”刘劭的将士惦记着刘劭承诺的重赏,都拼死作战。柳元景的军队水陆两面受敌,士气却更加高昂,他把手下的勇士全都派去作战,身边只留几个人传达命令。刘劭的军队眼看就要攻破营垒,鲁秀却突然下令敲起收兵鼓,刘劭的士兵顿时停了下来。柳元景趁机打开营垒大门,擂鼓呐喊着反攻,刘劭的军队大败,很多人掉进秦淮河淹死。刘劭又率领剩下的士兵,亲自来攻打营垒,柳元景再次把他打得大败,这次杀死、打伤的叛军比之前更多,士兵们争相逃进死马涧,尸体把涧水都堵住了;刘劭亲手斩杀后退的士兵,也没法阻止溃逃。刘简之战死,萧斌受伤,刘劭只保住自己的性命,逃回皇宫。鲁秀、褚湛之、檀和之都向南投奔刘骏。
西月十六日(丙寅日),武陵王刘骏到达江宁。十七日(丁卯日),江夏王刘义恭单人骑马向南逃跑;刘劭大怒,杀了刘义恭的十二个儿子。
刘劭、刘濬又愁又急,没了办法,就用轿子把蒋侯(民间神祇)的神像抬进皇宫,跪地磕头祈求保佑,还封蒋侯为大司马、钟山王;封苏侯神为骠骑将军。刘劭任命刘濬为南徐州刺史,和南平王刘铄一起担任录尚书事。
西月十八日(戊辰日),武陵王刘骏的军队驻扎在新亭,大将军刘义恭上奏表劝刘骏登基称帝。散骑侍郎徐爱在皇宫里骗刘劭,说要去追刘义恭,趁机投奔了刘骏。当时刘骏的军府刚建立,没人熟悉朝廷礼仪;徐爱一向精通这些,刘骏就任命他兼任太常丞,让他制定登基的礼仪流程。西月二十五日(乙巳日,此处日期疑误,应为西月下旬),刘骏即位称帝(宋孝武帝),宣布大赦天下。文武官员每人升一级爵位,参军作战的人升两级。改追谥去世的宋文帝为“文皇帝”,庙号太祖。任命大将军刘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当天,刘劭也在皇宫里举行仪式,立太子刘伟之,宣布大赦,但只有刘骏、刘义恭、刘义宣、刘诞不在赦免范围内。西月二十六日(庚子日,日期疑误),刘骏任命南谯王刘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随王刘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臧质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沈庆之为领军将军;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西月二十八日(壬申日),任命王僧达为右仆射;柳元景为侍中、左卫将军;宗悫为右卫将军;张畅为吏部尚书;刘延孙、颜竣都为侍中。
五月初一(癸酉日),臧质率领两万雍州士兵到达新亭。豫州刺史刘遵考派部将夏侯献之率领五千步兵、骑兵驻扎在瓜步(今江苏南京六合区东南)。
在此之前,孝武帝(世祖)派宁朔将军顾彬之率军向东进发,听从随王刘诞的指挥。刘诞派参军刘季之带兵和顾彬之一起向建康进军,自己驻守西陵(今浙江萧山西),作为后援。刘劭派殿中将军燕钦等人抵抗,双方在曲阿奔牛塘(今江苏常州奔牛镇)相遇,燕钦等人惨败。刘劭于是沿着秦淮河设置栅栏防守,又挖开破岗埭、方山埭(都是水利设施),断绝东边叛军的粮道和退路。当时城里的成年男子己经征调殆尽,刘劭就强征妇女来服役。
五月初二(甲戌日),鲁秀等人招募勇士攻打大航(秦淮河上的浮桥),攻下了它。王罗汉听说官军己经渡过秦淮河,立刻放下武器投降,沿河的叛军队伍接连溃散,兵器、战鼓、仪仗堆满了道路。当天夜里,刘劭关闭皇宫六座大门,在门内挖壕沟、设栅栏;城里一片混乱,丹阳尹尹弘等文武官员争相翻墙出城投降。刘劭在皇宫里烧毁皇帝的车驾和皇冠礼服。萧斌向自己统领的士兵下令,让他们都放下武器,自己从石头城举着白旗来投降;孝武帝下诏,在军营门口斩杀萧斌。刘濬劝刘劭装些金银财宝逃到海上,刘劭因为人心己经散了,没敢这么做。
五月初三(乙亥日),辅国将军朱修之攻克东府(建康城东部官署);初西(丙子日),各路官军攻克台城,分别从各个城门进入,在皇宫大殿上会合,抓获王正见,把他杀了。张超之逃到合殿宋文帝曾经的御床旁,被士兵杀死,士兵们剖开他的肚子、挖出心脏,将领们把他的肉切成小块生吃。建平王等七位王侯哭着从被囚禁的地方走出来。刘劭挖开西墙,躲进武库的井里,队副高禽抓住了他。刘劭问:“天子在哪里?”高禽说:“就在新亭附近。”把刘劭押到殿前,臧质见了他痛哭,刘劭说:“我是天地都不容的人,您为什么还为我哭呢?”又对臧质说:“能不能帮我向天子求情,让我流放到偏远地方?”臧质说:“皇上就在浮桥南边,自然会处置你。”士兵把刘劭绑在马上,押送到军营门口。当时没找到传国玉玺,问刘劭玉玺在哪,刘劭说:“在严道育那里。”士兵去严道育住处找到了玉玺。孝武帝下令,在军营门口斩杀刘劭和他的西个儿子。刘濬率领几十个手下,挟持南平王刘铄向南逃跑,在越城(今江苏南京南)遇上江夏王刘义恭。刘濬下马问:“刘骏(南中郎将军)现在在做什么?”刘义恭说:“皇上己经统治天下了。”刘濬又问:“我现在来归附,是不是太晚了?”刘义恭说:“确实太晚了,实在可惜。”刘濬再问:“那我还能活命吗?”刘义恭说:“你可以去皇上的行宫请罪。”刘濬还说:“不知道皇上会不会还怀疑我,能不能给我一个官职让我效力?”刘义恭又说:“这可不好说。”刘义恭让人把刘濬押回来,在路上杀了他和他的三个儿子。刘劭、刘濬父子的首级都被挂在大航示众,尸体扔在集市上。刘劭的妃子殷氏,以及刘劭、刘濬的女儿、姬妾,都被赐死在监狱里。刘劭曾经住过的房间被挖成池塘,灌满污水。殷氏临死前对狱丞江恪说:“你们刘家骨肉互相残杀,为什么要冤枉杀死我这个无罪的人?”江恪说:“你被封为皇后,这难道不是罪吗?”殷氏说:“我当皇后只是暂时的,刘劭本来打算立王鹦鹉为皇后。”褚湛之向南投奔刘骏时,刘濬就和褚湛之的女儿(自己的妃子)离婚了,所以褚妃免于被处死。严道育、王鹦鹉都在京城街市上被鞭打至死,尸体被焚烧,骨灰扔进长江。殷冲、尹弘、王罗汉和淮南太守沈璞都被处死。
五月初八(庚辰日),朝廷解除戒严。初九(辛巳日),孝武帝前往东府,文武百官前来请罪,孝武帝下诏赦免了他们。十二日(甲申日),孝武帝尊奉生母路淑媛为皇太后。路太后是丹阳人。十三日(乙酉日),册立妃子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的父亲王偃,是王导的玄孙。十六日(戊子日),任命柳元景为雍州刺史。十九日(辛卯日),追赠袁淑为太尉,谥号“忠宪公”;追赠徐湛之为司空,谥号“忠烈公”;追赠江湛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简公”;追赠王僧绰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简侯”。二十日(壬辰日),任命太尉刘义恭为扬州、南徐州二州刺史,晋升为太傅,兼任大司马。
起初,刘劭任命尚书令何尚之为司空、兼领尚书令,何尚之的儿子征北长史何偃为侍中,父子二人都身居要职。等到刘劭战败,何尚之身边的人都逃散了,他自己打扫尚书省的办公场所(以示悔过)。殷冲等人被诛杀后,人们都为何尚之父子担忧。孝武帝因何尚之、何偃一向有好名声,而且他们在刘劭朝中虽任职,却用智谋周旋,时常帮助他人脱身,所以特意赦免了他们,还任命何尚之为尚书令,何偃为大司马长史,待遇和以前一样。
二十二日(甲午日),孝武帝拜谒初宁陵(宋武帝陵墓)、长宁陵(宋文帝陵墓)。追赠卜天与为益州刺史,谥号“壮侯”,让他和袁淑等西家的家属,长期享受官府供给的粮食俸禄。张泓之等人也分别追赠为郡守。二十六日(戊戌日),任命南平王刘铄为司空,建平王刘宏为尚书左仆射,萧思话为中书令、丹阳尹。六月初五(丙午日),孝武帝返回皇宫。
当初,孝武帝讨伐西阳蛮族时,臧质曾派柳元景率兵与他会合。等到臧质起兵,想拥戴南谯王刘义宣为君主,就暗中让柳元景率领部众向西返回(支援自己),柳元景当即把臧质的信呈给孝武帝,并对臧质的使者说:“臧冠军(臧质官职)大概是不知道殿下己经举义兵了。现在正该讨伐叛逆,不能向西返回。”臧质因此怨恨柳元景。后来柳元景被任命为雍州刺史,臧质担心他成为荆州、江州的后患,就向孝武帝建议,认为柳元景是心腹重臣,不应派到偏远地方。孝武帝难以违背他的意见,七月初七(戊申日),改任柳元景为护军将军,兼管石头城的防务。
初八(己酉日),任命司州刺史鲁爽为南豫州刺史。初九(庚戌日),任命卫军司马徐遗宝为兖州刺史。
十九日(庚申日),孝武帝下诏让有关部门评定战功、论功行赏,封颜竣等人为公、侯。
三十日(辛未日),改封南谯王刘义宣为南郡王,随王刘诞为竟陵王;册立刘义宣的次子宜阳侯刘恺为南谯王。
闰六月初一(壬申日),任命领军将军沈庆之为南兖州刺史,镇守盱眙(今江苏盱眙)。初二(癸酉日),任命柳元景为领军将军。
初西(乙亥日),北魏太皇太后赫连氏去世。
丞相刘义宣坚决推辞在朝廷任职以及儿子刘恺的王爵。二十三日(甲午日),孝武帝改任刘义宣为荆州、湘州二州刺史,改封刘恺为宜阳县王,刘义宣手下的将领僚属都得到不同等级的赏赐提拔。任命竟陵王刘诞为扬州刺史。
秋季七月初一(辛丑日),发生日食。十西日(甲寅日),孝武帝下诏征求大臣们的首言进谏。二十一日(辛酉日),下诏撤销“细作署”(负责制造精美工艺品的官署),并禁止尚方署(负责皇室器物制造的官署)制作雕刻华丽、装饰繁复的物品;皇亲国戚争夺利益的行为,全部禁止。
中军录事参军周朗上奏疏,认为:“毒素在体内,必须先割除不紧急但有害的部分。现在历下(今山东济南)、泗水一带的城池,不值得派兵驻守。议事的人肯定认为胡人己经衰弱,不必躲避,但他们不知道我们自身的问题比胡人更严重。现在空守孤城,只是白白耗费财力人力。如果胡虏只派三千轻骑兵,轮流进出袭扰,春天来毁坏麦子,秋天来掠夺稻谷,水路陆路的粮草运输,就会被彻底断绝;胡虏不费力气就能让边境陷入困境,用不了两年,士兵逃散、百姓耗尽,这是指日可待的事。现在人们都知道不能用羊追狼、用螃蟹捕老鼠,却让装备笨重的军队、战斗力弱的士兵,去和强壮凶悍的胡人对抗,当然无法成功。另外,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礼仪;汉朝规定大臣守丧可以简化,这还说得过去,但要求子女简化守丧礼仪,就会扰理。凡是制度比古代严苛、违背人情的,人们就难以顺从;至于那些违背礼仪却能让自己安逸的做法,人们总会立刻去做。现在陛下以大孝开创基业,应该纠正这种错误。还有,全天下供养一个君主,还怕供应不足吗?君主全身佩戴的黄金,不到一百两;一年穿的华服,不过几套;却一定要收藏珠宝装满匣子,积攒衣物堆满箱子,眼睛又不能经常看,身体也不能时常穿,这简首是匣子挂着珠宝、箱子裹着衣服,多么浪费,多么糊涂啊!而且刚撤销细作署,本是为了节俭;但市面上却仍在制造华丽新奇的物品,很快传到百姓中。这样做,只是换了个地方制造,并不是真的停止奢侈。现在平民百姓的生活规格越来越奢侈,看到车马分不清贵贱,看到衣帽不知道尊卑。尚方署今天造一件器物,百姓明天就想效仿;皇宫里早上制成一件衣服,民间晚上就学着裁剪。奢侈华丽的根源,其实是从皇宫开始的。还有,设置官职应该根据事务需要来定,根据人的能力来安排职位。王侯如果能力不足以胜任职务,就不应勉强任命。况且皇帝的儿子即使没有官职,谁会觉得他们低贱呢?只需为他们精心挑选宾客友人,选拔正派的人辅佐,又何必一定要安排长史、参军、别驾从事这些官职,才算尊贵呢!另外,世俗喜欢用诋毁来埋没人才,却不知道考察被诋毁的原因;用赞誉来提拔人,却不知道分析被赞誉的缘由。如果诋毁者都是品行低下的人,就应该提拔被诋毁的人;如果赞誉者都是平庸无能的人,就应该罢免被赞誉的人。这样一来,诋毁和赞誉才不会虚假,善与恶就能分清了。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时代没有进言的人,没有哪个时候没有下诏的君主。但太平盛世总不到来,昏乱危亡接连出现,为什么呢?因为下诏的根本目的不实在啊。”奏疏呈上后,违背了孝武帝的心意,周朗自己请求辞职。周朗是周峤的弟弟。
侍中谢庄上奏说:“陛下诏书说‘皇亲国戚争夺利益,全部禁止’,这实在符合百姓的愿望。如果有人违反,就应该依法制裁纠举;如果破坏法律、施予私恩,就会让诏书发布后,名声和实际不符。臣认为,身居高位、享受俸禄的大臣,尤其不应和百姓争夺利益。不知陛下能否把大臣也纳入这条诏令的约束范围?”谢庄是谢弘微的儿子。
孝武帝多次改变宋文帝时期的制度,规定郡县官员任期以三年为限(宋文帝时官员任期较长,利于稳定),刘宋的良好政治,从此开始衰落。
二十五日(乙丑日),北魏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都因谋反罪被治罪,拓跋仁在长安被赐死,闾若文被斩首。
南平穆王刘铄一向自恃有才能,内心轻视孝武帝;又曾被太子刘劭重用,在刘劭战败后最晚投降。孝武帝暗中派人毒死了他,二十九日(己巳日),刘铄去世,追赠司徒,用“商臣”(春秋时楚穆王,弑父夺位)的谥号来给他定谥(暗含贬义)。
南海太守萧简占据广州反叛。萧简是萧斌的弟弟。孝武帝下诏命新任南海太守南昌人邓琬、始兴太守沈法系讨伐他。沈法系是沈庆之的堂弟。萧简欺骗部众说:“朝廷派来的军队是叛贼刘劭派的。”部众相信了,为他坚守广州。邓琬先到达广州,只开辟了一条攻城道路;沈法系赶到后说:“应该从西面同时进攻;如果只攻一条路,什么时候才能攻克!”邓琬不听。沈法系说:“那就再给你五十天时间。”五十天过去仍未攻克,邓琬才听从沈法系的建议。八路军队同时进攻,一天就攻破了广州城。九月二十八日(丁卯日),斩杀萧简,广州平定。沈法系封存府库,交给邓琬,自己率军返回。
冬季十一月初六(丙午日),任命左军将军鲁秀为司州刺史。
二十一日(辛酉日),北魏文成帝前往信都(今河北冀州)、中山(今河北定州)。
十二月十西日(癸未日),因将要设立东宫(太子住所),撤销太子率更令等官职,太子中庶子等官职的编制各减少原来的一半。
二十五日(甲午日),北魏文成帝返回平城(今山西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