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朱小宝和张霞过得倒也还算安稳。
这一年来,朱小宝步子迈得实在太急,快得连他都觉得像场梦。
短短三百多天,从流民逆袭进了大明权力的核心圈。
走得太快,难免沾了些急功近利的心思。
眼下慢下来仔细规划,瞧瞧这世道人情,倒也是种成长。
宫里的情形,朱小宝还不大清楚。
只知道外头的锦衣卫还在追查他和张霞。
看来老爷子的火气还没消,他暂时也就还不能露头。
朱小宝这会儿正蹲在柴火灶前添柴火。
张霞系着围裙,往锅里倒菜籽油,手里的刀工也利落得很。
朱小宝打趣道。
“没想到你这刀法,除了杀人还有这用处?”
张霞嗔怪地白他一眼。
“那是当然!我又不是娇生惯养的小姐,这些活儿打小就会。”
相较于温室中精心呵护的娇花,那些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的孩子,往往更早褪去稚嫩。
虽说这些天顿顿吃鱼,好在张霞厨艺精湛,能变着法儿烧出不同的花样来。
今儿这道鱼,只见她先裹了面粉下油锅炸,捞出来控油后,再回锅红烧。
没一会儿,香味就飘开了。
“火小点,别添柴了。”
张霞指挥完,便跑到朱小宝旁边烤火。
朱小宝看着鱼,忽然憧憬了起来。
“有个人,明年该从海上回来了。”
张霞追问。
“谁呀?”
朱小宝笑容温和。
“郑和,以前收留的小乞丐,后来做了太监。”
提起郑和,他满是骄傲。
不论如今多落魄,郑和都是他来大明后,推动生产力发展最得意的一步。
算着日子,最晚明年三月,郑和就该返航了。
他给了郑和不少作物的画纸,虽没指望他全带回来,但只要有一两样,就能让大明变天。
当初推进开海,遭了多少阻挠,没人看好郑和下西洋,都骂他是在浪费国力。
直到土豆现世,他才费尽周折把开海的事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