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红楼琏二爷 > 第967章 迎亲(第2页)

第967章 迎亲(第2页)

贾琏即刻行动。他先将崔元柏软禁于府中,派禁军看守,不得出入;随后下令通缉兵部侍郎孙晋元??此人曾任边关转运使,经查实曾三次私自放行商队携带丝绸出境,换回鞑靼战马五十匹,藏于京郊庄园。

孙晋元闻风欲逃,乔装成僧人混出西直门,却被早已埋伏的民本院密探擒获。审讯之中,他起初抵赖,直至贾琏命人抬出两名从漠北逃回的汉人奴隶??正是当年被派去接收战马的织造司匠人,亲眼目睹孙晋元与鞑靼将领歃血为盟。

铁证如山,孙晋元终于崩溃,痛哭认罪,并供出另有三位京官参与“丝路暗盟”,其中包括礼部右侍郎赵?。

至此,案件由地方贪腐升级为国家级叛国大案。宁桓震怒,下旨将孙晋元押赴午门斩首示众,其余涉案官员一律革职查办,家产抄没充公。

与此同时,贾琏推动《女子解放令》草案上奏:凡被强征入官营作坊、教坊司、绣坊、乐籍之女子,一律解除奴籍,赐还自由身;年满十五者可自愿登记为民户,授荒地五亩,免赋三年;愿读书者,可入新设“女子义学”,由官府供给笔墨膳宿。

此令一出,江南各地女子纷纷奔走相告。许多曾被囚禁的女孩拄拐而出,泪流满面跪谢天地。黛玉在杭州主持首批入学典礼时,百余名少女齐声朗读《新民约》第一条:“人生而平等,不分男女贵贱,皆有生存、尊严、求知之权利。”

声音清越,响彻湖畔。

而在京城,贾琏并未因阶段性胜利而松懈。他知道,真正的敌人尚未现身。那些躲在深宅高墙之后的老狐狸,仍在等待时机反扑。

果然,半月后,宫中传来消息:皇太后病重,召太子侍疾。宁桓入宫三日未出,朝政暂由几位辅政大臣代管。其中一人,正是吏部尚书严世荣??素与崔元柏交厚,且其子曾在江宁任知府,涉多起强占民田案。

贾琏敏锐察觉异样。他派人暗查,发现严世荣近日频繁出入国子监祭酒府邸,又与几位退隐老臣密会于城外白云观。更可疑的是,一批匿名奏折突然涌入都察院,内容皆指贾琏“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甚至捏造其与太子妃有私情,意图操控东宫。

“这是要毁我名声,逼我辞职。”贾琏冷笑,“可惜,他们不懂??越是这时候,越不能退。”

他果断反击。一方面,请黛玉联络江南女学堂学生,集体上书请求实施《女子解放令》;另一方面,授意《江南公报》刊发专题报道《谁在害怕贾琏?》,列举近年来被查处的贪官名单及其背后关系网,直指“某些退隐权臣仍在幕后操纵朝局”。

舆论再次沸腾。年轻官员纷纷站出来支持贾琏,称其“澄清吏治,拯救苍生,乃当世脊梁”。更有国子监数十名太学生联名叩阙,要求严惩造谣者,维护清流正气。

压力之下,宁桓终于出宫。他在乾清宫召见全体阁臣,当众宣布:“贾琏所行,皆出于朕授意。若有不服者,可辞官归乡,不必在此搅扰朝纲。”又特加贾琏“太子少保”衔,位列三公之下,群臣之上。

自此,反对之声几近销声匿迹。

秋去冬来,北方边境渐稳。奋武营将士在屯田基础上练兵不辍,已具精锐之姿。忽兰帖木儿屡次试探,皆遭迎头痛击,终因粮草不济、内部生变而北撤。捷报传来,举国欢庆。

贾琏却依旧忙碌。他主持编纂《清田实录》,将六万余户农民复田案例汇集成册,颁行天下,作为今后土地管理范本。又奏请设立“民告官保障法”,规定凡百姓控诉官员,不得随意拘捕原告,必须立案审查;若查实诬告,方可反坐,否则视为打击报复。

年底,他亲自巡视河北流民营地。寒冬凛冽,雪花纷飞,但他坚持走入每一座帐篷,询问饮食冷暖,查看孩童schooling情况。一名老妇拉着他的手泣道:“俺们一家三代都没见过当官的肯进这破棚子……您真是活菩萨。”

贾琏摇头:“我不是菩萨,只是不愿再看人间苦难。”

回京那日,平儿递来一封信。是黛玉写的:

>“二哥哥:

>今日有位女孩问我:‘姐姐,我们也能做官吗?’我说能。她笑了,说将来要考科举,当女御史,专查坏人。

>我忽然明白,你为何始终坚持。因为你相信,哪怕最卑微的人,也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雪落西湖,静美如画。我想,春天快来了。”

贾琏读罢,久久伫立窗前。窗外,白雪覆盖大地,仿佛洗净了所有污浊。远处钟鼓楼传来新年将至的钟声,悠远绵长。

他知道,这场斗争远未结束。前方仍有荆棘遍布,暗箭潜伏。但他亦清楚,灯火一旦点燃,便不会轻易熄灭。

他提起笔,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只要有人愿意为之行走,路,就会一直延伸下去。”**

风雪之中,他的身影挺拔如松,踏雪前行,不留一丝犹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