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 第2293章 被骗惨了(第2页)

第2293章 被骗惨了(第2页)

诏令一出,天下震动。无数青年士子自发组成“萤火队”,奔赴偏远村落,带着油灯、课本与显微镜,为孩子们开设露天课堂。他们教牧童用算术计算羊群增长率,教渔女用天文知识判断潮汐,教山民用解剖图辨识草药毒性。每一堂课结束,师生齐声朗读《守火录》第一章:

**“光不在天上,不在庙中,而在你翻开书的那一刻。”**

就在启蒙运动如星火燎原之际,新火教终于按捺不住。

永熙十一年春,扬州爆发大规模集会。数千信徒聚集城南广场,焚烧书籍、砸毁驿站碑石,高呼“迎接真王归位”。领头者身穿赤袍,手持铜制双头鹰权杖,当众宣读“天启文书”,声称“长安皇宫地下埋有远古火核,将于元宵夜爆发,唯有信者可入‘圣域’避难”。

朝廷震怒,即刻派遣苏烈率禁军前往平乱。然大军未至,扬州百姓却自行行动。数百名曾受惠于新政的老农、工匠、女医齐聚街头,手举油灯,围成人墙,高唱《百姓议政歌》。他们不持兵器,也不辱骂,只是反复朗诵《辅政约法》第三十二条:“信仰自由,但不得危害公共秩序与他人权利。”

人群中,一名少年站出来,大声质问:“你们说的‘圣域’在哪里?有没有图纸?有没有测量记录?如果有,拿出来看看!如果没有,凭什么让我们信?”

信徒哑然。

当晚,三百名扬州学子自发撰写《驳天启书》,逐条分析所谓“火核”之说违背地理、物理与历法常识,并附上太学教授的联署证明。文章连夜刊印,全城张贴。

第三日,集会瓦解。那名赤袍首领趁夜潜逃,却被一名卖糖糕的老妇认出??他曾在此地分发凤凰糖饼。官府顺藤摸瓜,破获地下据点七处,查获伪造神谕文书数十箱,以及一套精密的烟火装置,原计划在元宵夜于终南山顶引爆,制造“天火降世”假象。

审讯中,主谋供认:他们确系波斯秘教残余势力,但早已脱离原始组织。过去十年,他们潜伏各地,学习大唐语言、风俗与制度漏洞,精心策划这场“信仰革命”。他们深知武力无法撼动大唐,唯有让人民自我蒙蔽,才能让文明之火自灭。

“我们研究了你们的所有政策,”那人苦笑,“发现最脆弱的环节,不是法律,不是军队,而是人心中的懒惰??人们总想找个简单答案,而不愿费力思考。”

此言传入宫中,皇太孙久久不语。次日,他亲赴万国书院,召集百名学者,启动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编纂《全民思辨指南》,以通俗语言系统传授批判性思维、科学方法与历史教训。书中特别设立“伪火档案”章节,收录新火教全部作案手法,作为反面教材世代传阅。

同时,朝廷宣布:自永熙十二年起,每年正月十五定为“思辨节”。全国放假一日,举行三大仪式:

一、全民共读《辅政约法》第一条;

二、青少年辩论赛,主题由百姓投票选出;

三、焚烧“伪火模型”,象征破除愚昧。

首届思辨节,长安朱雀大街人山人海。十万民众手持油灯,拼出巨大的“理”字。皇太孙登台演讲,声音穿透晨雾:

“我们不怕有人放火,只怕无人质疑。我们不惧谣言横行,只怕沉默成习。今日之大唐,不必人人英明,但求个个清醒。你可以不信我说的话,但请你学会问一句:证据呢?”

话音落下,礼炮齐鸣,天空绽放出七色焰火,形如展开的书卷,上书七个大字:

**“火由心生,理以明存。”**

五年过去,大唐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不再盲目追随权威,官员奏对必附数据与案例,连市井茶馆也兴起“辩经局”,每日设题论争,胜者得一碗牛肉面。更有奇者,岭南出现“问答驿站”,旅人可投币提问,由当地秀才现场解答,涉及天文、律法、农技无所不包,日均接待三千余人。

而那位曾想建立“绝对信仰”的前波斯旅人,如今已是万国书院首席翻译。他主持编译《诸文明理性传统辑要》,收录希腊哲学、印度因明学、阿拉伯逻辑学与中华辩学,试图寻找人类共通的思维基石。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曾以为,唯有狂热才能凝聚人心。如今才懂,真正的团结,是千万人各自思考,却走向同一片光明。”

永熙二十年,阿海考入太学,主修“公共理性与社会治理”。毕业典礼上,他作为代表发言。他没有引用典籍,也没有歌功颂德,只是举起一本破旧的《民生策论》,翻开最后一页??那里有一行稚嫩笔迹,写着十年前他写下的誓言:

**“我要成为一盏灯,而不是一阵风。”**

全场肃然。

当他走下台时,皇太孙亲自迎上前,轻声说:“你已经是了。”

那一夜,长安万家灯火通明。文明殿前,新的铜灯被点燃,灯芯是由百万百姓自愿提交的一句话语编织而成。有人写“我要读书”,有人写“我相信真相”,也有人写“我不怕提问”。

火焰腾起时,极光再现,绿芒横贯长空,仿佛天地也在回应这场绵延二十年的守望。

而在遥远的终南山巅,一座新建的“思辨亭”静静矗立。亭中石碑刻着杜荷遗训,下方新增一行小字,据说是阿海所书: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追问,火就不会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