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话事人 > 第571章 吏部那些事(第1页)

第571章 吏部那些事(第1页)

吏部那些事回到家里,林泰来终于收到了一条好消息,门客顾秉谦禀报说:「已经以合理的价格,将左右两处住宅都买了下来。」这次林泰来进京带了二百多家丁,原有的宅院只有三进四十多间屋,肯定住不下。大部分家丁只能临时租住在别处,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要麽另行购买更大的宅院,要麽把左邻右舍都买下来,三座宅院并在一起。没想到顾秉谦办事如此得力,竟然把左邻右舍都收购了,尤其还是「合理」价格。「你是如何做到的?」林泰来最近忙于朝廷事务,没太关注家里的事。顾秉谦答道:「近日没有大事,故而人手充足。我便每天派数十个家丁,在左邻右舍门前以及胡同里终日闲晃。于是他们就主动提出卖宅院了,不然家眷妇幼连出门都不敢,还怎麽住在这里?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林泰来三思之后,决定还是称赞一声,不能打击下属做事的积极性。再说他确实也不想搬走,一是这里位置好,位于官员宅邸高档社区的核心,去哪都便利。二是已经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地势,如果换地方又要重新适应环境和构建安全感。三是目前所住的李阁老胡同名字寓意好,而京师其他胡同名字大都不怎麽样。具体安顿和家丁排班的事情,都交给了顾秉谦去处理,林泰来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朝政上。又过两日,林泰来无可奈何丶骂骂咧咧的去吏部考功司上任。上任后疏里谈到了张居正和考成法。」一本嚷嚷改革的奏疏,并不是什麽敏感性奏疏;但如果里面大谈张居正,那就是必须要提醒皇帝重点关注的敏感性奏疏了。如果不能帮皇帝把这种奏疏挑拣出来,那就是司礼监的重大失责。故而司礼监诸秉笔太监的工作可不只是批红,他们每日看本,也是为了过滤这种敏感性奏疏。果然听到了张居正这个名字,万历皇帝就再次打开奏疏,仔细看了下去。虽然现在距离掀起反张居正风暴,已经过了六七年,高潮也过去了,但在皇帝心里,这根刺仍然还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张居正」当噱头,万历皇帝才不会特别关注林泰来这本奏疏。这姑且算是林泰来的写作「小技巧」吧,当然林泰来也不会傻到在奏疏里给张居正翻案。其后万历皇帝亲手写了密札给内阁,主要内容就是「林泰来这厮脑子里到底在想什麽?」早年间,大明皇帝还不那麽宅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都是直接召集阁臣到文华殿,君臣当面聊。但后来大明皇帝越来越「宅」,密札这种书面沟通的形式就越来越多。阁臣接到了密札就以密疏回奏,具体内容不为外人知晓,一般都是说点不便公开的话。在嘉靖朝,世宗皇帝把密札的使用推向了高峰,还经常发出谜语人性质的密札。而当今万历皇帝最崇拜爷爷世宗皇帝,在密札问话方面也效仿起来。不过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诚心的,大臣密疏内容动辄外泄,屡次酿成重大政治事故。在原本历史中,申时行丶许国丶王锡爵下台,都跟密疏内容外泄有关却说在内阁,阁臣们接到了皇帝的密札后,分别写了密疏送入大内,连新人赵四也写了一本。密疏里具体是什麽内容,外人无从知晓。反正万历皇帝看完阁臣们尤其是赵四的密疏后,便对林泰来奏疏批了一个「下部院议」,看起来比较中规中矩丶不偏不倚。在各衙门,林泰来的奏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毕竟考核制度关系到每一个官员的切身利益,谁能不关心?更别说这还是皇帝特意下发,让各衙门发表议论。大多数官员内心并不喜欢考成法,对奏疏持反对态度。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人却又很理智的按兵不动,因为这本奏疏的作者是林泰来。

此后两天,官员居住的西城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有两位御史尝试性的上疏,反对恢复考成法并弹劾林泰来乱政。更重要的是,这两位御史竟然没有遭到林氏风格的报复!他们没有被林府家丁堵住,自家门庭也没有被打砸。二是京城巡捕营宣布进入「严打」时期,加强了在西城的巡逻,防范与官员相关的群殴丶绑架丶破门等恶性案件。不但投入了数千兵力在西城各条街巷胡同,而且是昼夜轮班。这两个信号出来后,反对林泰来的奏疏指数级飙升!从单日两本,直接上涨到单日十几本,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