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油条研究员都知道杨教授的为人,但是新来的研究员却不熟悉杨平,所以坐下来跟杨平聊天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顾忌。
“搞科研的,哪有不犯错误的,不用害怕犯错误,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敢尝试。”
。。。
李泽会走后的第三天,三博医院正式下发文件,宣布筹建心脏外科,并成立筹备小组,由杨平担任组长,夏书为副组长,宋子墨、徐志良列席参与。文件一出,全院震动。虽然早有风声,但真正落地还是让不少人感到震撼??三博医院终于要补齐最后一块短板了。
消息传到胸外科时,庞主任正在查房。他听完护士长的汇报,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继续低头翻病历,仿佛一切与他无关。可回到办公室后,他坐在椅子上久久未动,目光落在墙上那张十年前拍摄的全国胸心外科学术年会合影上。照片里,他还站在C位,意气风发。如今十年过去,时代变了,人也老了。他知道,心脏外科一旦独立,胸外科将被彻底拆解,他的权力也将随之瓦解。
但他没有反对。不是不敢,而是不能。李泽会的名字像一座山压在所有人心头。世界顶尖的心脏外科专家,曾在梅奥诊所主刀超过两千例复杂冠脉搭桥和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发表过近百篇SCI论文,H指数高达58。这样的人愿意来三博,是整个医院的荣耀,谁敢说半个不字?
筹备会议定在周五上午九点。会议室坐满了人,除了外科系统的骨干,还有护理部、设备科、基建处、人事处的负责人。夏院长亲自主持,开场第一句话就定下基调:“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把心脏外科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室。”
杨平随后发言,条理清晰地列出筹建计划:三个月内完成病房改造,采购体外循环机、超声心动图仪、ECMO等核心设备;半年内组建首批医护团队,启动临床工作;一年内开展复杂先心病矫治、瓣膜成形、心脏移植等高难度手术。“我们不追求速度,但必须保证质量。”他说,“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
夏书负责具体执行。他连夜整理出一份详细的人员配置方案,包括两名主治医师、四名住院医师、六名专科护士的招聘条件,并建议从现有胸外科抽调两名有心脏手术经验的医生过渡。他还提出建立心脏外科ICU的设想,强调术后监护的重要性。
蔡巧君得知后,在家里帮他修改PPT。“你这个排班表太理想化了,”她指着屏幕说,“新科室刚开始,人力肯定不足,你得考虑轮岗和弹性调度。”夏书点头记下,心里又一次感叹她的细致。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可就在第二周,问题来了??设备采购卡住了。
医学装备部反馈,体外循环机报价每台八百万元,且需提前半年预订,进口审批流程复杂。而医院今年的专项预算早已分配完毕,临时追加需要层层审批,至少两个月起步。
“两个月?”夏书急了,“病人等得起吗?李教授回来就能开台手术,设备不到位怎么行?”
他去找杨平。杨平沉默片刻,说:“我去跟夏院长谈。”
当天下午,杨平走进院长办公室,开门见山:“心脏外科能不能打响第一枪,关键就在设备。现在不是要不要买的问题,而是怎么尽快买的问题。”
夏院长皱眉:“财政紧张你也知道,去年新建门诊楼花了不少钱,今年又上了MRI项目……”
“可李泽会已经答应来了。”杨平打断他,“这不是普通的引进人才,这是能改变医院格局的战略级人物。如果因为他来了却无法开展手术,影响的是我们的信誉,是未来十年的发展。”
夏院长端起搪瓷杯喝了一口茶,良久才说:“让我想想办法。”
三天后,医院召开紧急资金调配会。最终决定,从科研基金中划拨一千二百万元用于心脏外科首期建设,其中八百万专款购买体外循环系统及配套耗材,其余用于装修和人员培训。同时向省卫健委提交特批申请,加快进口医疗设备通关流程。
消息传来,夏书松了口气。可紧接着,新的麻烦又冒了出来??人。
胸外科两位原本答应支援的医生突然反悔。一位说家里孩子小,照顾不过来;另一位则称身体不好,怕承受不了高强度工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是怕得罪庞主任。
夏书亲自上门沟通,态度诚恳:“我知道你们有顾虑,但我可以保证,这次调动是医院统一安排,不会影响你们的职称晋升和绩效待遇。而且,心脏外科成立后,你们将是元老级人物,未来的副主任人选,优先考虑你们。”
可两人依旧摇头。
无奈之下,夏书只能扩大招聘范围。他在中华医学会官网发布招聘信息,并联系了几位在北上广工作的校友推荐人选。很快,收到十几份简历,其中有三位条件不错:一位是协和毕业的博士,在阜外做过三年住院总;一位是华西的主治,擅长先心病微创治疗;还有一位女医生,曾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进修。
夏书逐一面试,最终选定协和博士林远和华西主治陈晓峰作为首批骨干医师。两人均年轻有为,技术扎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加入三博充满热情。
林远甚至直言:“我一直关注你们医院的发展。杨教授的神经外科做得太漂亮了,高远的运动医学也让人佩服。现在要建心脏外科,我愿意当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这话传到杨平耳朵里,他笑了笑:“好苗子啊。”
与此同时,李泽会那边也传来好消息。他已辞去梅奥诊所的职务,办理完所有离职手续,预计一个月后抵达国内。随行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说服了一位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工作的perfusionist(灌注师)同行加盟,专门负责体外循环技术支持。
“这下好了,”宋子墨拍着夏书肩膀笑道,“连灌注师都给你配齐了,李教授这是要把美国的一整套体系搬过来啊。”
夏书笑不出来。压力反而更大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