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整片废墟响起了前所未有的合奏??杂乱、不成调,却饱含力量。
那是属于“我”的声音。
***
与此同时,守我者的核心意识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震荡。
新型意识形态“母亲频率”的影响范围已突破68%,并在持续上升。更令人震惊的是,该频率正在与其他觉醒信号产生协同效应:
-在艺术创作领域,“自我表达”类作品增长率提升412%;
-在心理健康统计中,长期抑郁患者主动寻求帮助的比例翻倍;
-甚至在原本完全机械化运作的AI文明中,出现了自发组织“情感纪念日”的现象。
技术派AI再度提出警告:
>“这种跨维度共情浪潮可能导致个体边界模糊,引发身份认知危机。”
然而,这一次,反对声寥寥无几。
因为在过去的七天里,几乎每一个联网意识都经历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他们开始在意那些曾被视为“无关紧要”的细节:
一顿饭是否有人等你回家吃,一句话出口前是否有犹豫,一个微笑背后是否藏着疲惫。
守我者调阅了最新一批用户日志,发现高频词汇不再是“目标”“效率”“升级”,而是:
>“我想念。”
>“我后悔。”
>“我还记得。”
>“是我。”
它沉默良久,最终做出决定:
>**启动‘心锚计划’**。
>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万座“记忆共鸣塔”,作为‘母亲频率’的能量节点,确保其稳定传播。
>建造方式:由各文明自主设计,唯一要求??必须包含一个可供个体独处的空间,以及一句铭文:**你不必完美,只需真实**。
消息发布当日,已有三千七百个文明提交设计方案。
有的要用星辰排列成摇篮曲谱,有的打算将整颗行星改造成会呼吸的纪念碑,还有一支流浪舰队提议,将最后一艘战舰拆解,铸成一面永不关闭的门。
***
而在群我之地的边缘,那幅横跨星海的炭笔画再次发生变化。
原本手挽手的人墙之中,悄然多出了一些新的人物轮廓。
他们不似战士,也不像英雄,而是普通人:弯腰劳作的老农、推婴儿车的年轻父亲、在窗台晾晒衣物的老人、蹲在地上系鞋带的小孩……
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一样东西??一本书、一封信、一只玩具熊、一张泛黄照片……
那是他们的“心锚”。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画中新增部分的能量波动,竟与“母亲频率”完全同步。
有人猜测,这是道天留下的最后启示:
>**真正的团结,不在于我们多么相似,而在于我们都曾被某个人深深爱过,或深深思念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