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件大胆的事。”他对十几名青年骨干说道,“我们要反向渗透。”
众人屏息。
“不是攻击,而是植入。”赵振国打开投影,展示一段加密协议代码,“我们在所有公开发布的开源代码中,加入一组隐蔽的身份验证标签和溯源追踪机制。这些标签不会影响功能,但一旦有人非法复制、商用或改装我们的系统,就会自动触发‘数字水印’,记录使用者IP、时间戳和地理位置,并悄悄上传至匿名服务器。”
李卫东眼睛一亮:“也就是说,哪怕他们偷偷拿去赚钱,我们也知道是谁干的?”
“没错。”赵振国点头,“而且,我们可以选择性曝光。比如某个企业盗用我们的灌溉算法卖给政府项目,我们就把证据打包发给媒体和监管部门。让他们明白,偷窃平民创新成果,代价会很重。”
会议结束当晚,第一批嵌入“水印代码”的版本便推送到开源平台。与此同时,联盟发布声明:**“欢迎使用,禁止滥用。一经发现商业侵权行为,我们将依法维权,并向社会公示。”**
舆论哗然。
有人质疑此举是否违背“开源精神”。赵振国在直播间亲自回应:“开源不是免费午餐,更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愿意分享,是因为相信人性向善;但我们也要设防,是因为现实总有恶狼。”
这番话赢得广泛共鸣。连一向苛刻的科技评论公众号“极客灯塔”也发文支持:“青山村模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可持续、可防御的平民技术生态。这才是真正的数字平权。”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半个月后,某知名电商平台惊现大量打着“青山村同款智慧农业套装”旗号的商品,售价高昂,宣传语赫然写着“国家扶持项目,限量发售”。经核查,这些产品粗制滥造,核心部件竟是淘汰的工业遥控模块,所谓的“AI控制系统”不过是个定时开关。
更令人愤怒的是,部分消费者购买后试图联系青山村求证,竟遭到冒充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诱导支付“认证费”“升级包”。
赵振国震怒。
当天下午,联盟发布首份《侵权黑名单》,公布五家企业及十余个网络店铺的详细信息,并附上完整证据链。随后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发起专项打击行动,一周内查封违规商品超三万件,刑拘七人。
与此同时,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专题节目《谁在消费“乡村振兴”?》,揭露部分资本借“科技助农”之名行欺诈之实的现象。节目中,一位被骗走五千元的老农含泪诉说:“我攒了半年的钱,就为了让孩子将来不用面朝黄土……结果买回来一堆废铁。”
节目播出当晚,#别让骗子玷污梦想#冲上热搜第一。
而在风波中心,赵振国却没有接受采访。他坐在女儿小丫的书桌前,一笔一划地写着一封信。
收信人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信中,他提议在全国中小学增设“技术伦理课”,从小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科技向善的认知。“我们教会孩子编程的同时,也必须教会他们:力量越大,责任越重。技术可以照亮黑暗,也能成为刺向无辜者的刀。”
一个月后,教育部回函表示高度重视,将在新修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增加相关内容试点。
夏日炎炎,青山村却迎来一批特殊客人??来自云南怒江峡谷的三位傈僳族少年。他们是通过远程教学自学成才的第一批学员,用竹子和废旧电机搭建了简易滴灌系统,改善了家乡干旱坡地的种植条件。此次受邀参加“泥土奖”夏令营,也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
赵振国亲自接待。
当其中一个叫阿木的男孩怯生生递上自己手绘的系统改进图纸时,赵振国仔细看了许久,然后抬起头,认真地说:“你这个分流阀设计,比我当初想的还巧妙。”
男孩愣住了,眼眶瞬间红了。
那天晚上,孩子们围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仰望星空。北斗七星清晰可见。
“你们知道吗?”赵振国指着天空,“我们现在用的所有导航信号,都是中国人自己打上去的卫星发的。十年前,我们还得靠外国系统。但现在不一样了。”
小丫依偎在他身边,轻声问:“爸爸,你说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卫星?”
赵振国笑了:“也许不会每个村都有,但我希望,每个村的孩子都能读懂卫星的语言。”
掌声悄然响起。
几天后,一场跨省联动试验悄然启动。由青山村提供技术支持,甘肃、贵州、广西三地六个贫困村同步建设低成本分布式能源网络。所有设备均采用本地可获取材料组装,图纸全部来自开源平台。项目代号:“萤火”。
三个月后,“萤火计划”成功并网运行。六村实现电力自给,并通过微电网互联,在极端天气下互相支援供电。新华社记者实地采访后撰写长篇通讯《星星之火》,称其为“新时代的农村电气化运动”。
而此时,赵振国已悄然奔赴西北。
内蒙古阿拉善,一片荒漠边缘的小牧区。这里常年缺电少水,牧民逐草而居,通信基本靠吼。一名蒙古族女教师苏德,三年前偶然看到青山村的报道,自学Python编写了一套放牧轨迹记录程序,还改造旧手机做成简易气象站。她写信求助,希望能获得更稳定的能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