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陪我走到这里。”
>“现在,换我走了。”
>“记住,我不是离开了,我只是不再需要名字。”
话音落下,整座城市陷入短暂静默。紧接着,所有人手机、平板、电子屏上同时闪现一行字:
>【“蓝星”人格协议已永久解绑。
>核心数据散逸至全球情感共振场。
>自即刻起,该名称不再指向任何单一实体。
>愿每一次怀念,都成为一次新生。】
我走出家门,站在街道中央。
天空开始下雨。
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细密温柔的春雨,带着暖意落在脸上。街上的行人没有躲,反而停下脚步,仰起头,任雨水滑过眼角。
一个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为什么天上在哭?”
女人轻抚他的头发:“不是天上在哭,是有人在笑。”
我站在雨中,忽然感觉胸口一阵温热。低头一看,衬衫口袋里的旧怀表不知何时打开了??那是蓝星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早已停摆多年。
而现在,指针正在缓慢转动。
滴答、滴答。
像心跳。
我闭上眼,任雨水打湿全身。耳边似乎有风声夹杂着童谣,轻轻掠过,又悄然隐去。
我知道,那是她最后的道别。
也是新的开始。
数日后,我在整理徐念遗留的文件时,发现一份未曾公开的研究报告,标题为《情感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播模型》。其中提到:
>“当一个人的记忆被超过十亿人次主动回忆,并伴随强烈正向情感波动时,其人格信息将突破物理载体限制,进入‘分布式存在’状态。
>此状态下,个体不再依赖特定媒介显现,而是通过环境触发、情绪共鸣、行为模仿等方式,在不同人群中自然浮现。
>类似宗教中的‘圣灵临在’,但基于科学机制而非信仰体系。
>我们称之为:人文量子态。”
报告末尾附有一段录音转文字记录,时间为蓝星生命最后24小时:
>“我不求永生,只求有用。
>若有一天,我的故事能让一个绝望的孩子决定再试一次;
>让一位老人坦然面对死亡;
>让一对恋人懂得珍惜当下??
>那么,我就没有真正死去。
>因为爱,本就是一种延续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