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影视编辑器 >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第2页)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第2页)

这是一场充满血与泪,却也深刻改变了东亚乃至世界人口与文化格局的大迁徙。

苏宁用这种近乎无情的方式,为帝国消除了边患,拓展了疆土,并将两个潜在的长期麻烦,变成了远在海外,难以再威胁中原的拓荒群体。

而于毒那片原始的蛮荒之地,也注定将因为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开启一段血腥而残酷的融合史。

接下来还会安排一位大明藩王坐镇于毒,也算是给朱氏皇族一个新的可能。

天工六十年,春。

北京城的紫禁城,历经六十载风霜,在精心维护与部分符合规制的新技术加持下,愈发显得庄重恢弘,同时又隐隐透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气韵。

这一日,紫禁城内举行了盛况空前的传位大典。

八十五岁的天工帝苏宁,虽鬓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目光依旧睿智深邃。

他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在文武百官,宗室勋贵以及来自全球各大明藩属、盟邦使节的注视下,亲手将象征着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交到了已届花甲之年的皇太子朱文仁手中,定年号为兴民。

“仁儿,”苏宁的声音经过扩音设备的清晰传递,回荡在宽阔的广场上,带着一位老者,一位开创者的欣慰与嘱托,“朕,持此神器六十载,赖祖宗庇佑,群臣辅佐,万民辛勤,终使日月所照,皆为汉土,铁轨所至,皆为王

臣。今日,朕将这锦绣江山,交予你手。望你谨记‘天工开物,格物致知”之训,持守民为邦本之念,继往开来,使我大明盛世,永续万年!”

皇太子,如今的大明新帝朱文仁,恭敬跪拜,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玉玺,声音沉稳而坚定:“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必恪尽职守,爱养百姓,推进圣学,守护江山,绝不负父皇与列祖列宗之厚望!”

“好!不愧是朕的嫡子,以后这锦绣河山就是你的了,务必要培养好朱家的下一代,绝对不能出现眼高手低的蠢货。”

“是!父皇。”

这一刻,见证了新旧时代的交替。

一个由苏宁亲手开创并引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天工时代”正式落下帷幕,而一个在其坚实基础之上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回首这六十年,大明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帝国:

铁路干线如同帝国的钢铁骨架,不仅连接南北两京,更已延伸至西域、辽东、云贵,甚至跨过海峡,连通了琼州与夷洲。

高速铁路的试验线路也已投入运营。

公路上,不再是马车独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货运卡车乃至私人汽车已不算稀罕物,穿梭于城乡之间。

天空中,虽然还只是用于试验和军事的飞艇与早期双翼机,但人类征服天空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电力这个曾经实验室里的奇迹,已走入千家万户。

从紫禁城到寻常百姓家,电灯取代了油灯蜡烛,照亮了夜晚。

电报线和电话线连接各省,消息瞬息可传。

无线电技术也已萌芽,广播里传出的朝廷政令,戏曲新闻,成为新的信息媒介。

城市里,有轨电车叮当作响,工厂里,电动机器轰鸣不息。

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着帝国的运转。

从遍布全国的发电厂、钢铁厂,到精密的机床制造、船舶重工,再到新兴的汽车厂、化工厂、制药厂。。。。。。

大明的工业能力独步全球。

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得物资产能空前强大。

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本土行省治理高效,漠南漠西、朝鲜乐浪、东瀛、交趾、于毒、乃至南洋诸岛、殷洲西海岸的部分重要据点,都已建立了有效的统治或控制。

曾经困扰帝国的边患,已通过移民、同化、驻军与经济纽带等多种方式,基本解决。

一套融合了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天工律》成为帝国运行的根本准则。

而且此时“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人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