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盛世之下,大明兵锋所向披靡,四海咸服。
然而,在帝国的东方和南方,仍有两块区域让深居紫禁城的苏宁感到如鲠在喉。。。。。。
那便是隔海相望的倭国群岛与降叛的安南之地,主要是这两个地方真的是太麻烦了。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刚刚呈上了关于倭国沿海大名依旧不时纵容浪人、海盗骚扰大明沿海,以及安南境内虽已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但残余势力仍在山林间负隅顽抗,并煽动民乱的奏报。
尤其是最近大明海贸异常发达,这帮禽兽便是越发贪婪了起来,总是想要试探天朝的态度。
新任内阁首辅杨士奇眉头紧锁:“陛下,倭国诸岛,分裂割据,幕府形同虚设,难以约束。虽癣疥之疾,然其海盗侵扰,坏我海贸,伤我百姓,不可不除。安南之地,地势复杂,民风彪悍,其民受逆首蛊惑,难以归心,剿
不绝,耗费钱粮,亦非长久之计。”
靖海侯平安沉声道:“陛下,末将愿再提一旅之师,跨海东征,扫平倭国诸岛,擒其伪皇与幕府将军!亦愿领兵南下,深入安南山林,犁庭扫穴,绝其根本!”
苏宁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目光落在巨大的寰宇全图上,最终定格在倭国与安南,又缓缓移向了那片被称为“殷洲”的广袤大陆,尤其是南亚在后世被称为“阿三之国”的区域于毒之地。
“跨海征伐,劳师远征,虽能胜,然治理极难。倭人桀骜,安南反复,其根源在于其民性与文化,与我华夏迥异,难以同化。”苏宁的声音冷静而深邃,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强行占领,徒耗国力,恐成帝国长期流血
的伤口。”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番让在场重臣都为之凛然的话:“既然此地之民难以教化,其地又非无可替代,那么,何不换一种思路?”
“陛下的意思是。。。。。。?”杨荣似乎捕捉到了什么,试探着问。
“移民实边,古已有之。然今日,朕要行的,是‘置换!”苏宁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倭国和安南,然后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直指于毒那片未知的蛮荒之地,“倭人悍勇好斗,安南人习于湿热林莽。于毒之地,正需此等特质’去开
拓!传朕旨意!”
他站起身,威严地下达了注定将充满争议与血火的命令:
“第一,命靖海侯平安为东征大将军,统率水陆大军,肃清倭国所有抵抗力量,收缴一切兵器!将所有倭国贵族、武士、以及其直系眷属,作为首要迁徙对象,连同所有敢于反抗,有作乱前科的倭人,全部强制迁往南亚于毒
之地!让他们去那里与猛兽为伍,为我大明开拓那片蛮荒!”
“第二,命安南都指挥使,加大对交趾反抗势力的清剿力度!俘获之叛军,其家属,以及所有冥顽不灵,不服王化之安南土民,同样分批强制迁往于毒之地!倭人与安南人,可混杂安置,使其相互制衡,难以凝聚。”
苏宁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于此过程中,凡有聚众反抗、逃亡者,一经捕获,斩不赦!朕要以雷霆手段,彻底清除这两地的不稳定根源,一劳永逸!”
首辅杨士奇深吸一口气,他明白这命令背后的残酷,但也看到了其战略上的“高效”,他躬身道:“陛下,迁徙之后,倭国诸岛与安南之地。。。。。。。"
“这便是第三点,”苏宁接口道,“两地空出的土地、田宅,由朝廷接收设置州县。从国内人口稠密之处,如闽浙、两广、湖广,招募贫苦百姓、无地流民,给予土地、农具、种子,减免赋税,更名为“瀛洲或东瀛省”与交趾
省!鼓励迁徙!要让我们的百姓,我们的文化,真正在那里扎根!此乃釜底抽薪,亦是长久同化之策!”
此议一出,众人皆默然,随即纷纷领旨。
他们明白,皇帝这是要用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顽疾。
旨意既下,大军雷动。
在东瀛,明军的行动高效而彻底。
曾经桀骜不驯的武士家族被连根拔起,一座座城池在炮火下陷落。
无数倭人被绳索串联,在明军士兵的押解下,哭嚎着登上巨大的海船,驶向遥远而未知的,被称为“热浪地狱”的于毒之地。
反抗者的人头被悬挂在码头和废墟之上,以儆效尤。
在交趾,明军的清剿更加系统化,反抗势力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俘获的叛军和被视为不安定因素的家族,也踏上了同样的不归路。
与此同时,大明国内的移民告示贴遍了城乡。
对于地少人多的贫苦农民而言,海外肥沃的“无主之地”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在官府的组织和资助下,一批批汉家儿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东瀛和交趾的旅程,他们将在故土重建家园,将那里彻底变为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