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自己,谢谢你没有放弃。谢谢你还在坚持相信。这条路很难,但每一步都值得。愿未来的我们,依然敢于开口,依然相信回音。”
她将这段录音命名为“致十年后的阿?”,上传至个人专属加密空间,并设置十年后自动提醒。
下山时,小安跑过来,递给她一部新手机:“有个紧急情况??云南那边的合作站点传来消息,岩温失踪了。”
阿?心头一紧。
原来,自从那封信寄出后,岩温成了村里唯一拥有“回声箱”的孩子,也因此遭到同龄人的排挤。有次他在放牛时播放自己录给母亲的语音,被村里的长辈撞见,斥责他“装神弄鬼”,强行砸毁了设备。第二天,他就不见了。
“他已经失联四十八小时。”小安声音发抖,“当地警方正在搜山,但我们怕……”
阿?立即联系怒江州妇联与公益救援队,协调无人机巡航与热成像搜索。同时,她调出岩温最后一次上传的音频文件,反复聆听。
背景音中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隐约的溪流声。她请声学专家进行环境噪音分析,结合气象数据与地形图,初步判断录音地点位于村子西南方向约五公里处的一片原始林区。
第七十二小时,搜救队在一棵古树洞中发现了蜷缩着的岩温。他饿得脸色发青,怀里紧紧抱着那部破损的旧手机。
送医后,医生说他营养不良但无生命危险。当他苏醒过来,第一句话竟是:“阿姨……我的声音……还在吗?”
阿?赶到医院,握住他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在。每一个字都在。它们已经飞过了雪山,穿过了森林,现在正等着你亲自去听见。”
她当场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声音守护者计划”,为偏远地区儿童配备防破坏型便携录音设备,并建立区域性应急响应机制。
几个月后,岩温康复返校。他亲手制作了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他重新录制的所有语音,封面刻着四个字:“我会说话。”
阿?把这件作品放在“回声行动”展览馆的核心位置,旁边写着一句话:“语言是灵魂的指纹,沉默不应是孩子的宿命。”
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时,阿?收到了一封来自缅甸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华人女子,自称是岩温的母亲。她说,她偶然间通过跨境社交平台听到了那段名为《妈妈,我不是坏孩子》的录音,当场昏厥。
“我以为他恨我……我以为他早就忘了我……”她在信中写道,“可他竟然学会了做饭,还说我穿红裙子最好看……那是我嫁给你父亲那天穿的衣服啊……”
她表示已在办理回国手续,希望能接回儿子。
阿?读完信,久久伫立窗前。雪花静静飘落,覆盖了城市的喧嚣。
她打开电脑,给所有项目成员群发了一封邮件:
>“各位:
>
>我们常说,声音能穿越时空。
>
>今天,我相信了。
>
>不是因为技术多先进,而是因为人心从未真正关闭。
>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还有一个人愿意听,
>这世界就永远有光。
>
>继续前行吧,我们的回声,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