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虎贲郎 > 第713章 近来两事(第1页)

第713章 近来两事(第1页)

一场倒春寒席卷秦晋之间。

平阳北,原皇后行宫处。

这里依旧维持着行宫的框架,大多数人跟随皇后、皇长子、赵贵妃迁移去了晋阳。

但留守的宫人擢升为女官,又补充了一些官奴少女。

随着。。。

山风拂过华山北峰,吹动老人斑白的鬓发。他蹲在孩童面前,声音不高,却如磐石落地,一字一句清晰入耳。

“霍三娘不是将军,也不是官家小姐。她原是凉州一个铁匠的女儿,十八岁那年,因家乡遭乱兵劫掠,父母被杀,她提着父亲留下的铁锤,独自追了三百里,亲手砸死一名敌将。后来她加入虎卫军,不做女兵营的绣旗手,偏要编入炊事队??她说:‘人打仗靠刀枪,也靠一口热饭活着。’”

孩童睁大眼睛,小手紧紧攥住衣角。

“建安九年冬,第七旅奉命断后,掩护百姓南撤。他们在龙首涧被围七日,粮草尽绝。雪埋三尺,伤员躺在冰窝里呻吟。霍三娘把最后一袋糙米熬成稀粥,自己一口没喝,全分给了重伤员。有人劝她留点力气逃命,她说:‘我若逃了,谁给他们送终?’”

老人停顿片刻,目光投向远处云海翻涌的天际,仿佛看见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十九日清晨,敌将派人喊话,说只要放下武器,便可活命,还许以高官厚禄。霍三娘站在崖边,端着那口煮过无数顿饭的铁锅,对全旅将士道:‘我们吃的是百姓种的粮,穿的是百姓织的布,今日让他们先走,我们断后,本就是约好的事。现在要我们背信弃名,苟且偷生?宁做断肠鬼,不做屈膝奴!’”

他缓缓举起右手,模仿当年那一掷之势。

“说完,她将铁锅狠狠砸向岩石,锅碎粥溅,如同血洒长空。全旅将士齐声高唱《守约谣》,一人接一人跃下悬崖。有的抱着敌人滚落深谷,有的拄拐也要走到崖边再跳……那一夜,风雪呜咽,天地同悲。”

孩童已泪流满面,抽泣着问:“后来呢?真的没人活下来吗?”

老人轻轻摇头:“不,有三十个人没跳。霍三娘早知必败,暗中派一支小队趁夜潜入地下河逃生。他们带着一份名单??清言司如何篡改战报、构陷忠良、逼迫御史作伪证的全部证据。这份名单,藏在峨眉山一处佛龛之后,只有真正明白‘信义’为何物的人,才能找到它。”

“那你找到了吗?”孩童仰头追问。

老人笑了,从怀中取出一块寒玉碎片,在阳光下一转,内里篆文隐现:“心诚则钥现,行笃则路开。我还没打开最后那道门,但我一直在走这条路。而你们??”他轻抚孩童头顶,“只要还记得这些名字,讲出这些故事,你们就在开门。”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跳着跑开。不远处,几位妇人正围着铁锅碑摆放祭品:一碗热粥、一双布鞋、一束野菊。一位老妪点燃香烛,低声念道:“霍娘子,又到清明了,咱们给您送饭来了。”

老人静静伫立,望着碑前袅袅青烟,忽然听见身后脚步轻响。转身一看,是一名身穿粗布衣的青年书生,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手抄本。

“先生,”青年恭敬行礼,“我是婺州守约塾的教习。这是我学生整理的《虎卫遗言录》,共收录一百二十七位幸存者或家属口述,附有地图三十六幅、遗物图谱四十三件。我们想把它献给华山祠堂,刻入新修的‘信义墙’。”

老人接过书册,指尖轻抚纸页,感受到墨迹未干的温度。他翻开一页,见上面写着:

>“父临终前握我手曰:‘儿啊,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没人记得我们为什么死。’”

他又翻一页:

>“母每日清晨扫院,必先对着西北方磕三个头。我问她拜谁,她说:‘拜那些替我们跳崖的人。’”

泪水悄然滑落。

“你们做得很好。”他声音微颤,“这才是真正的修史??不是帝王写功过,而是百姓记恩仇。”

青年犹豫片刻,又道:“可最近……有些地方开始禁讲虎卫之事了。官府说‘旧事不宜过度渲染’,书院不得设专题课,连皮影戏都被收缴。还有人传言,说龙首涧根本没那么惨烈,是你们夸大其词,煽动民心。”

老人闻言,神色不动,只将手中文稿递还。

“你可知桓元寿博士晚年说过什么?”

“不知。”

“他说:‘历史像一口井,你可以盖上石头,但水不会干。只要有人渴了,总会来掀开看看。’”老人缓步走向铁锅碑,伸手抚摸那行深深凿刻的名字,“他们可以封书、禁讲、毁戏,但他们封不住人心。只要还有一个母亲肯对孩子说‘记住虎卫’,这火就不会灭。”

话音未落,忽闻山道上传来喧哗。一群少年抬着一副竹架而来,上面覆盖红布。为首者高声道:“华山祠堂!黔东南苗寨守约塾敬献战歌碑!”

待红布揭开,竟是一块青石,正面镌刻苗文与汉文双语歌词:

>**“雪压脊梁骨不弯,

>血染黄沙心自燃。

>一碗粥,千钧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