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虎贲郎 > 第713章 近来两事(第2页)

第713章 近来两事(第2页)

>跳崖人,永长安。”**

背面则刻着三百零七个名字??全是当地祖辈曾参与北援虎卫行动的村民。

老人眼眶湿润,上前一步,双手扶碑。

“这是……第一块由民间自发铭刻的虎卫纪念石。”

人群中走出一位银发老妇,拄杖而立:“我祖父是当年运送军粮的脚夫,冻死在路上。我娘说,他走前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把米送到灶台边。’今天,我把他的名字刻在这里,让他也能和英雄站在一起。”

全场肃然。

暮色渐合,香火愈盛。不知是谁先起了头,轻轻哼起《守约谣》。起初低回婉转,继而众人相和,歌声如潮水般漫过山岭:

>“约在心头火在胸,

>生不负国死从戎。

>天地为证山河诵,

>一诺千年亦相同……”

老人闭目倾听,仿佛回到敦煌篝火之夜,回到西湖送葬之途,回到江南雨巷中林素心含笑阖目的瞬间。

他知道,这场火已经烧过了一个人的命运,烧进了千万人的血脉。

***

三年后,峨眉山雷音寺。

春雨绵绵,古木参天。老人独行于山径之上,肩披蓑衣,背负行囊。他不再急行,每至一村,必停留数日,听老人讲故事,教孩童写字,收集残篇断简。五年间,他走过十二省九十八县,行程逾两万里,所携笔记累积达三十余册。

此行峨眉,非为访僧问道,而是赴一场迟来二十年的约定。

他在半山亭歇脚,取出寒玉碎片,迎着细雨凝视。玉石温润,内部篆文依旧清晰:“心诚则钥现,行笃则路开。”他轻叹一声:“我已经走了这么久,说了这么多,记了这么多……还不够吗?”

忽觉指尖一热,玉石竟微微发烫。他猛然抬头,发现对面岩壁上有一处隐蔽佛龛,形如手掌托钵,位置极难攀爬。更奇的是,龛前石缝间生长着一株红梅,明明非花期,却开出几朵鲜红如血的花瓣。

他怔住。

那是虎卫军旗的颜色。

不顾年迈体衰,他攀藤附石,艰难登临。推开佛龛石盖,只见其中并无佛像,唯有一只铁盒,锈迹斑斑,盒面刻着七个小小钥匙图案,中央一行小字:

**七钥齐聚,方可启封。**

他颤抖着手打开随身包裹,逐一取出这些年珍藏之物:

第一,苏婉儿所赠口述录原件;

第二,《信义全典》初版残卷;

第三,张石头遗留的布鞋复制品;

第四,杭州皮影戏班所制《龙首涧》皮偶;

第五,百童送史团留下的陶片集;

第六,独立修史局颁布的档案公开令抄件;

第七,他自己亲笔撰写的一册《民声纪略》,扉页写着:“凡我所记,皆为民心所托。”

七物环绕铁盒而置,刹那间,天光破云,一道金线直射盒顶。锈锁“咔”地一声自动弹开。

盒中无金银,无密诏,唯有一卷羊皮地图与一本薄册。地图标注虎卫突围路线,沿途设有七个接应点,最终指向西南某山谷,题曰:“忠嗣谷”。薄册封面写着:

**《清言司罪录?实名卷》**

翻开第一页,赫然是建安九年当夜值班记录:

>“亥时三刻,接北疆急报:第七旅全员覆没,仅余三十六具残尸。主审官赵某下令:‘战报改为全军叛变,拒捕伏诛。阵亡者家属一律贬为贱籍,子女不得科举。’签字者:赵承业、周明远、李昭等共计十九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