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六十二章 贺兰山下的皇帝(第3页)

第三百六十二章 贺兰山下的皇帝(第3页)

人群寂静片刻,继而爆发出雷鸣般欢呼。许多人泪流满面,齐声高呼:“万岁!仁君万岁!”

回程途中,扶苏低声问:“那刺客的事……真的不再追究了吗?”

吴平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追,但要用制度去追,而不是用刀。我已经下令重建监察体系??御史台不再隶属丞相,改为独立机构,直接受命于皇帝;增设‘民诉匦’,凡百姓投诉,无论大小,必须七日内立案答复;所有高级官员每年须公开财产一次,隐瞒者罢官。”

他顿了顿,轻声道:“一个人可以装悠闲,但一个国家不能靠伪装维持太平。必须把‘人治’变成‘法治’,把‘恩赐’变成‘权利’。这样,哪怕将来换了皇帝,百姓也不会重回黑暗。”

半月后,九原郡案情揭晓。果然如吴平所料,那批私炼铁器已被运往塞外,交接之际遭秦军伏击,人赃俱获。主谋正是韩信麾下一员副将,背后牵扯出两名郡守、一名少府官员。

朝堂震动。众臣以为必兴大狱,株连无数。谁知吴平只斩首三人,其余从犯贬为苦役,修筑长城;韩信本人被召入宫,面授训诫后释放,且额外赏赐黄金百斤,以慰其“统军辛劳”。

群臣不解。吴平却说:“将领带兵在外,难免有用度紧张之时。只要未叛国,便可宽恕。但制度必须完善??从今往后,边军粮饷由中央直达营地,不经地方之手;军需采购实行三方比价,杜绝贪腐。”

这一手软硬兼施,既震慑奸佞,又稳住军心,堪称妙极。

夏日炎炎,长安城外新建的“惠民药局”正式启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官办平民医院,由太医署派遣医师轮值,贫者免费诊病,富者象征性收费。门口立碑铭文:

>“病不分贵贱,医不计酬劳。此乃国家之责,非慈善之举。”

开业当日,吴平未乘銮驾,步行而至。他亲手为第一位病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兵??包扎伤口,并坐在床边听其讲述战场往事。围观百姓无不动容。

当晚,他在灯下写下一段话,命刻于药局后墙: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在于它有多少金戈铁马,而在于它是否愿意为最弱小的人弯下腰。

>

>我不信神佛,但我相信:每一次救治,都是对生命的敬礼;每一声感谢,都是对政权的加冕。”

秋收时节,全国上报粮产创历史新高。户部统计:人均存粮达四石二斗,足敷一年半之需。吴平下令开放官仓,以平价售粮三个月,压制投机;同时启动“冬衣计划”,组织妇女合作社编织棉衣,政府统一收购,分发边疆将士与孤寡老人。

大公主亲自主持此事,在长安设立十七个织坊,招募三千余名失业妇人。她每日亲临检查针脚密度、棉花纯度,甚至亲手缝补破损衣物。有人劝她注意身份,她只笑道:“父皇能穿布鞋,我为何不能碰针线?”

年终大典,万象更新。吴平破例允许百姓进入阿房宫外围广场观礼。钟鼓齐鸣中,他登上高台,宣布三大新政:

其一,推行“义务教育制”:凡七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必须入学识字,违者家长受罚;

其二,建立“养老廪”:六十岁以上孤寡老人,每月由里正登记领取粟米一石、布两匹;

其三,试行“轮值议政制”:每年从各县推选一名普通百姓,进京旁听朝会三日,提出建议,称为“民声代表”。

台下万人齐呼,声震云霄。

扶苏站在侧殿,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父亲所说的“悠闲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秩序井然到无需强力维持;不是天下无事,而是问题出现时总有人挺身而出;不是人人富贵,而是每个普通人活得有尊严、有希望。

除夕之夜,宫中举办家宴。吴平难得卸下威仪,与子女围坐火塘,讲起少年时游历民间的故事。大公主依偎身旁,轻声问:“父皇,您累吗?”

他笑了笑,眼角皱纹如沟壑纵横:“累。但从不后悔。”

窗外,烟花爆开,照亮整座长安城。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红灯,孩童嬉戏,炊烟袅袅。没有战鼓,没有哀嚎,只有人间烟火的气息,温柔地弥漫在夜空中。

扶苏走出宫门,仰望星空。北斗七星清晰可见,一如西行路上那个夜晚。他取出随身水囊,轻轻啜饮一口清水,依旧是熟悉的甘冽。

他知道,这本书还远远没有写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