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六十二章 贺兰山下的皇帝(第2页)

第三百六十二章 贺兰山下的皇帝(第2页)

殿内骤然安静。诸臣屏息,唯恐触怒天颜。

吴平却不恼,反而微笑:“你说得对。我们确实落后了这一点。但变革需循序渐进。今日你能坐在此处与朕对饮,已是进步。十年后,或许真有一位女子站在这座宫殿上,发号施令。”

阿依莎举杯:“那我愿为此干一杯。”

众人随之起身。唯有涉间低头饮酒,眉宇间隐现不安。

数日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在渭南爆发。起初只是发热咳嗽,继而呼吸艰难,死者口鼻溢血。太医署束手无策,民间谣言四起,谓“天降瘟神,惩罚暴政”。

吴平闻讯,当即下令封锁疫区,调集太医、药材,并亲赴隔离棚察看。扶苏随行,见百姓蜷缩草席之上,面色青灰,呻吟不止。一名幼童伏母怀中,气息奄奄,母亲哭求:“求陛下救救孩子,他还未满五岁……”

吴平蹲下身,亲手揭开患儿衣襟查看症状,又取其唾液滴入清水观察浑浊程度。随后召来太医令:“这不是寻常风寒,而是‘肺瘴’??沙尘夹毒气入体,积郁成疾。解法有三:一是焚艾驱邪,二是以麻黄、杏仁、甘草煎汤清肺,三是强制通风,不可闭户闷烧劣煤。”

命令迅速传达。工部连夜赶制数百个简易纱口罩,用细麻布夹棉花制成,分发给医护与家属;少府监开放冰窖,每日运送冷雾喷洒街道降温杀菌;更令人震惊的是,吴平下令暂停所有高炉冶炼作业,直至疫情结束,以免烟尘加剧病症。

与此同时,他亲自撰写《防疫诏》,命人誊抄千份,张贴城乡:

>“朕闻民有疾苦,彻夜难眠。此疫非天罚,乃人祸所致。近来工厂林立,燃煤过甚,废气弥漫,加之春季风沙,遂成毒瘴。故从今日起,凡排放浓烟者,不论官营民营,一律查封;工匠作息调整,午时停工避热;每里设清洁吏一人,负责清扫街巷、清理污水。

>

>朕亦向万民致歉:发展之速,未能兼顾安康。今后必以民生为先,宁缓一日之功,不伤一人之命。”

诏书一出,举国震动。多少年来,帝王何曾向百姓道歉?更何况是为了“发展失衡”。

七日后,疫情受控,新增病例归零。百姓自发在村口设香案祭拜,称吴平为“活命天子”。而那位曾质疑女子参政的阿依莎,在归途听闻此事,久久伫立河边,叹道:“这样的君王,不是靠武力征服世界,而是用良心赢得人心。”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某夜,扶苏整理文书,忽觉窗棂微动。警觉起身,只见一道黑影掠过屋檐。他急唤护卫,搜查院落,最终在书房梁上擒获一名刺客,身上搜出一封密信,内容赫然写着:

>“若五月五日驾幸兰池宫,届时伏弩齐发,必中无疑。事成之后,关东即起兵响应,长安可一举而定。”

笔迹陌生,但印章残痕依稀可辨??竟是韩信军中副将所用印式!

扶苏惊骇不已,连夜入宫禀报。吴平阅信良久,竟冷笑一声:“终于来了。”

“陛下明知危险,为何仍计划前往兰池?”扶苏颤声问。

“因为我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想我死。”吴平缓缓起身,推开窗户。月光洒在庭院中的老槐树上,树影婆娑,宛如刀戟交错。“韩信功高盖世,却始终未封王爵;涉间掌兵十万,却不得入中枢;章敬镇守西域,多年未得召回……人心不足,便会生怨。”

“那您打算怎么办?”

“不怎么办。”吴平回身,目光如炬,“我会去兰池,光明正大地去。仪仗加倍,禁卫全出,让所有人知道,我不怕刺杀,也不躲阴谋。真正能让帝国崩塌的,不是一把匕首,而是君王开始疑神疑鬼,诛杀功臣,自毁长城。”

五月初五,銮驾如期出发。沿途百姓夹道迎候,手持艾草、佩香囊,祈福避邪。兰池宫内外戒备森严,每一寸土地皆经反复排查。吴平登台祭天,宣读《顺民诏》,宣布减免三辅地区今年赋税三成,并赦免五百名非重罪囚徒。

仪式结束时,忽有一名老农闯入警戒线,高呼:“陛下!老汉有冤!”

众人哗然,武士欲上前擒拿。吴平挥手制止:“让他说话。”

老人跪地泣诉:其子原为戍边士卒,战死后朝廷许诺抚恤三十石粟,然地方官拖延不发,家中老幼几近饿毙。他多次上告,反被笞责。

吴平当场命陈平立案彻查,宣布:“凡克扣军属粮饷者,不论职位高低,一律革职流放。另拨五百石专项抚恤金,由御史台直管发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