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百年之后你当如何(第1页)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百年之后你当如何(第1页)

第二天一大早,沈叶就拿到了甄演写的那份税赋奏折。

内容完全是按沈叶的意思来的,但读着读着,沈叶忍不住就乐了??这甄演,还真是天生一块当“神剑”的料儿!

别的先不说,就单说他这奏折最后那几句。。。

风雪又起时,寺中铜炉火光微颤。老尼盘坐于地窟深处,指尖轻抚那块血帕,口中低诵经文,声如细沙滑过古井。她知道,有些事一旦开始,便再难停歇。纵使赵承渊选择隐退,将真相封存百年,可人心如种,一经播下,终有破土之日。

西域九大寺院陆续收到《正统辨》抄本,僧人们依嘱秘藏,却不知其中字句早已悄然渗入讲经堂的日常论道之中。某年春,一名年轻沙弥在辩经大会上引述书中“君权在民不在血”之说,震惊四座。长老欲斥其妄言,翻阅典籍却发现此语竟出自儒家正统,且逻辑严密,无懈可击。自此,《正统辨》虽未公开流传,其思想却如暗流奔涌,潜移默化地动摇着皇权神授的根基。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并未因太上皇归隐而彻底平静。赵景珩虽力推新政,然朝中旧勋贵势力盘根错节,尤以周崇礼余党最为顽固。他们暗中串联,散布谣言,称赵承渊实为前朝遗脉,意图复辟,更有人伪造书信,假托“渊叟”之名策动边军叛乱。一时间,南北议论纷起,士林分裂为两派:一派尊崇“贞观气象”,赞太上皇高义;另一派则咬定“血脉正统不可违”,鼓吹清洗“伪嗣余毒”。

赵景珩面对滔天风波,不怒不惧。他召集群臣于太极殿,当众焚毁伪造书信,厉声道:“朕之父皇若要夺位,何须等今日?他若想复国,又岂会写下《正统辨》,教天下人莫拘出身?”言罢,命人取出《贞观政要》置于龙案之上,“此书所载,皆为民心向背、吏治清廉之道。诸卿若有异议,不妨著书立说与之辩论??但凡煽动兵戈、构陷忠良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削爵下狱!”

诏令既出,举朝肃然。那些原本跃跃欲试的保守大臣顿时噤若寒蝉。而民间读书人却为之振奋,纷纷撰文响应,《明道集》《平议录》《民本新论》相继问世,皆以《贞观政要》为宗,倡导选贤任能、轻徭薄赋。更有甚者,竟将赵承渊早年赈灾、平叛、兴学之事编成话本,在茶楼酒肆广为传唱,题曰《九皇子传奇》。

这年冬至,西山别苑外竟排起长队。百姓携香烛纸马,自发前来祭拜。有人说他是活佛转世,救万民于水火;有人说他是真命天子,却被奸人夺去龙椅;还有孩童吟唱童谣,声音清脆如铃:

>“金銮殿上坐傀儡,

>茅屋灯下写春秋。

>不争九五争黎庶,

>一纸文章胜王侯。”

赵承渊闻之,只是微笑,并未阻止。谢无咎来访,见状叹道:“你当年烧了《天统实录》,如今却让千家万户口耳相传。历史终究不是靠焚书就能抹去的。”

赵承渊望着窗外飘雪,缓缓道:“我不是在对抗遗忘,我只是给了人们一个记住的理由。”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接受这份“记忆”。某夜,三名黑衣刺客潜入西山别苑,手持淬毒短刃,直扑主屋。幸得游璧早有防备,率亲卫埋伏院中,一场激战后擒获二人,一人当场毙命。审讯之下,供出幕后主使竟是礼部尚书之子,此人乃周崇礼门生之后,自诩“卫道之士”,誓要铲除“乱统妖孽”。

此案震动朝野。赵景珩本欲严惩,却被赵承渊劝止。“杀一人易,化一念难。”他说,“这些人不是不懂理,而是怕失去。他们恐惧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变’。”

最终,涉案官员仅被革职流放,其家族子弟则被强制送往南方新设的“革新书院”就读,学习新政理念。此举出人意料,反倒赢得不少士族好感。十年后,其中一人竟成为推行土地改革的骨干,曾在奏疏中写道:“吾父误执旧规,几陷家族于不义。幸得太上皇宽仁,使我得以明辨是非,知何谓真正忠义。”

岁月流转,赵承渊的生活依旧简朴。每日清晨扫院、授课、读书,午后小憩,傍晚与村童对弈。他不再提宫闱往事,也不问政事细节,仿佛真的成了那个名叫“老赵”的乡野塾师。唯有每年冬至,他会独自前往玄冰台旧址,在残垣断壁前点燃三炷香??一祭母妃,一祭七哥,一祭所有死于夺嫡之祸的兄弟。

这一年,他又一次站在寒风凛冽的废墟之上。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竟是已年过三十的赵景珩,身披素袍,未带仪仗。

“你怎么来了?”赵承渊轻声问。

“我想看看您每年都祭什么。”赵景珩跪坐在雪地中,目光落在那三炷香上,“小时候我不懂,以为您是在祭自己失去的一切。现在我才明白,您是在赎罪。”

“赎罪?”赵承渊苦笑,“我有什么罪?”

“您觉得,若当年您登基为帝,九龙夺嫡就会停止吗?”赵景珩抬头看他,“不会。正因为您存在,其他人更不会甘心。哪怕您仁德如尧舜,也挡不住权力的贪婪。所以您选择消失,用自我放逐来终结这场血腥游戏??这不是超脱,是牺牲。”

赵承渊怔住。

他从未这样想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