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百年之后你当如何(第2页)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百年之后你当如何(第2页)

在他心中,自己不过是个看清真相后不愿再斗的人。可儿子的话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了他深藏心底的情感??原来他的退让,并非全然出于淡泊,而是害怕再一次目睹手足相残。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微颤,“我怕。我怕自己一旦回来,战火重燃,百姓遭殃。所以我宁愿被人遗忘。”

“可您错了。”赵景珩坚定地说,“真正的和平,不是靠逃避换来的,是靠直面过去、重建秩序得来的。您写的《贞观政要》,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以德服人’;您留下的《正统辨》,教会天下人思考‘谁才有资格统治’。您没有逃,您换了另一种方式战斗。”

父子二人沉默良久,唯有风雪呼啸。

回到别苑当晚,赵承渊翻出柳嬷嬷留给他的那封信,反复读了几遍,然后轻轻放在枕边。那一夜,他梦到了母亲。她穿着元妃朝服,站在一片莲花池畔,对他微笑:“渊儿,你终于走出了阴影。”

翌日清晨,他唤来侍从,命人准备笔墨纸砚。他对谢无咎说:“我要写点东西,不是给今人看的,是给后人看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闭门不出,昼夜执笔,写下一部名为《渊庐纪事》的手稿。书中首次完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双生子之谜、调包计真相、金棺密室、传国玺下落……一字一句,皆为亲历。他在序言中写道:

>“吾不敢自称圣贤,亦不欲博取同情。唯愿后来者知:历史可以被篡改,但真相不会永远沉睡;权力可以被窃取,但民心不可欺瞒。我之所以活着,不只是为了复仇或夺位,更是为了证明??一个人,哪怕被剥夺姓名、身份、地位,只要他还记得自己是谁,就仍能照亮黑暗。”

写毕,他将手稿密封于铁匣,交予赵景珩:“百年之后方可开启。若那时天下尚需警醒,便让它说话。”

赵景珩含泪接过,郑重叩首。

时光荏苒,又过十载。赵承渊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他仍坚持每日讲学,尤其喜爱教导女孩识字。他曾对人说:“女子聪慧不下男子,只是从前无人给她们机会。”村里少女受其影响,纷纷求学,其中有三人后来考入京师女学,成为首批女史官。

临终前那一月,天降大雪,九盏长明灯中有八盏熄灭,唯第九盏依旧明亮。游璧日夜守候床前,某夜忽听他喃喃低语:“柳嬷嬷……我回来了……我没变成怪物……”

三天后,赵承渊安详离世。消息传出,举国悲恸。皇帝罢朝三日,百官素服致哀,百姓自发焚香祭奠,街头巷尾皆闻哭声。京都万民请愿,欲为其建庙立碑,赵景珩却下诏婉拒:“父皇一生厌奢华、恶虚名,若立庙塑像,反违其志。不如多建一所学堂,多养一名孤幼,方是真正纪念。”

于是,全国兴起“渊庐书院”热潮。各地以“渊庐”为名创办义学,专收贫寒子弟,教材皆采自《贞观政要》与《正统辨》。百年之后,这些书院培养出无数清官良吏,其中不乏宰辅重臣。而《渊庐纪事》也在预定时间开启,轰动天下。史官据此重修前朝实录,彻底推翻皇后所篡版本,恢复赵承渊应有地位。

更有意思的是,考古学者多年后发掘阿兰若迦罗那寺遗址,在地窟金棺内发现半朵莲布与血帕,经鉴定确为前朝织物。而在铜镜背面,竟刻有一行极小的西域文字:“真命不在紫宸殿,而在苍生眼中。”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

赵承渊未曾称帝,却比许多帝王更深入人心。他没有留下陵墓,但他的名字活在每一条被修整的道路、每一间灯火通明的学堂、每一个敢于质疑权威的读书人心中。

某年清明,一名小女孩来到慈恩寺旧址,手持一朵白莲,轻轻放在第九盏长明灯前。她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只听父亲说过:“他是让我们都能读书的人。”

风吹灯焰,光影摇曳,仿佛回应着千年的守望。

而在遥远的西域雪山之巅,forgottentemple的钟声又一次响起。老尼的弟子推开密室石门,看见那块血帕静静躺在金棺之中,半朵莲花色泽未褪,宛如昨日初绣。

风穿过殿堂,拂动经幡,隐约传来一句古老偈语:

>“身如浮云散复聚,

>心似明月照幽谷。

>不执龙袍承天命,

>自把山河作卷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