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盒子,竟是当年那张准考证的残片,边缘焦黑,显然是从火中抢救出来的。
“我没全烧。”她笑了笑,“留了一角,想着万一哪天……能证明我自己也曾努力过。”
林有攸双手接过,喉咙发紧。
“我现在每周都会去县图书馆读书。”她说,“上个月,我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科目是语文和政治。虽然数学不行,但我不想再逃了。”
他点点头:“你会过的。”
她走后,林有攸将残片放入特制相框,置于“未曾赴考的青春”展区中央。下方新增一行说明文字:
>“有些梦想从未起飞,但它们曾在心里燃烧过。致敬所有在黑暗中仍仰望星空的人。”
五月,教育部正式推出“真实性标识制度”试点方案,首批涵盖纪录片、口述史、纪实类短视频等领域。LINStudios成为技术协作单位之一,负责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溯源系统,确保每一份非虚构内容都能追溯到原始创作者与见证者。
与此同时,“普通人写作计划”已收录稿件逾七万篇,出版同名书籍三辑,发行量突破百万。有出版社提议将其纳入中学课外读物系列,引发社会热议。支持者称其“让教育回归人性”,反对者担忧“情绪泛滥影响理性思维”。
林有攸在一次论坛上回应:“如果我们连倾听他人苦难的能力都没有,谈何培养健全人格?真正的理性,始于共情。”
夏日将至,西湖荷花初绽。某个傍晚,林有攸和陈雯并肩走在苏堤上,晚风拂面,蝉鸣渐起。
“你说咱们做的这些事,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忽然问。
他停下脚步,望向湖面:“你看那朵刚开的莲,底下是淤泥,是腐叶,是无数死去的虫壳。但它还是长出来了,不是因为它干净,而是因为它不肯沉下去。”
她笑了:“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会说话了?”
“我一直不会说话。”他说,“所以我才拍电影。”
回到工作室,他收到一条新投稿。作者名叫王建国,六十岁,退休铁路工人。文章标题是《我爸打我的那十年》。
他打开阅读:
>“我爸是老革命,脾气硬,拳头更硬。小时候只要成绩下滑,就是一顿揍。我妈拦不住,只能躲在厨房哭。我恨他,怕他,可每次他病倒住院,我又第一个冲过去。
>直到他临终前,我才敢问他:‘爸,你为啥总打我?’
>他睁着眼,喘了半天,说:‘我怕你软弱,怕你吃亏,怕你像我一样一辈子憋屈。可我现在知道,我错了。’
>那是我第一次听他道歉。
>现在我孙子五岁了,我从不动手。我告诉他:爷爷小时候挨打,就是为了让你不用再挨打。”
文末附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父亲抱着幼年的作者,两人穿着军大衣,站在铁轨旁,神情严肃,却紧紧依偎。
林有攸看完,久久不能言语。他点击“收录”,并将这篇文章置顶至首页,配语:
>“暴力会代际传递,但觉醒也会。
>每一次对过去的诚实面对,都是对未来的温柔赦免。”
夜深了,他合上电脑,抬头望向星空。城市灯火璀璨,而他知道,在无数盏灯下,仍有千万个故事正在发生??有疼痛,有挣扎,有沉默,也有微弱却执拗的诉说欲。
他起身泡了一杯茶,坐回书桌前,翻开新的日记本,写下第一行:
**“今天我们谈论真实,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让下一个十年,少一些不得不藏起来的眼泪。”**
雨又下了起来,轻轻敲打着窗棂,如同无数细小的声音在叩门。
他知道,自己还得继续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