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河东解池的官盐,拿来招商屯田。商人在代北屯田,向边军输粮,然后给他们解池官盐仓的取盐凭证,纳粮后就能换取盐引,到解池去取盐贩销。
因为售盐较为有利,故此这招就能吸引商人到代北屯田,毕竟就地屯田种粮,然后交给边军,可比从内地运粮过去更划算。
代北有的是地,这乱世里也不缺廉价的雇工,甚至大量蓄奴屯田成本还更低。
而唐初盐法虽和隋朝一样,不禁私人采盐卖盐,可大都被官府垄断。
现在放开个口子,
屯田纳粮换盐,自然是双赢。
而六万士兵驻防,屯田六十万亩,平均一人十亩。实际则是三分防守,七分屯种。四千人防守,八千人屯田。
当然这些兵大多是内地调来的府兵,是轮戍的,农忙时种地,闲时也要训练巡逻守城的。
而其中四千精锐战兵,则专注防守。
这么算下来,一个屯田兵,也只耕种十五亩地,六七人耕百亩,也不算负担重。
屯田也和打仗一样,有奖有罚,订立任务。
裴寂抿着茶水,
他是反对代北屯田的,根本原因不是屯田的收益种种,而是此前他一直都是主和派,
和太子都是一样的观点,攘外必先安内。
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平定内乱,统一天下,然后休养生息,待实力强大后再来与突厥争雄。
现在嘛,先议和,甚至暂时退让一些,也是有必要的。
故此他和太子都认为,雁门以北的苑君璋可以先不打,和朔方的梁师都一样,这两条突厥人的狗,可以先放一放。
而关内忻代等边州,
则是以守城为主,突厥人来了,就退守城中,不跟他们野战,说白了就是他们要抢,就让他们抢一抢好了,反正代北边州也残破,也没多少人和财物可供他们抢的。
朝廷守住一些大城重镇,不让突厥人长期占据代北就行。
这种观念下,他们怎么会愿意在代北搞屯田这些。
可现在皇帝让窦静来政事堂跟宰相们辩论,就已经是态度在转变了。
这一切,
自然是因为李逸他们拿下了云朔,
这是出乎朝堂众人意料的事。
上次李逸策反高满政,也拿下过马邑,还在黄岭设伏,歼灭南下苑君璋和突厥联军。
可马邑最后也还是被突厥人夺了去。
但这回,似乎不一样了。
“陛下先前已经下诏秦王班师,解散河东行营,为何武安王还又再次挑起边衅,在此时出兵策反苑君璋,这不是又要引突厥来攻?”裴寂打断了窦静的话。
窦静道:“裴相,长安距代北千里之遥,陛下诏令还刚出长安,武安王便已经率兵出了雁门,
诏令还没到太原,云朔皆已拿下矣。”
一句话把裴寂想要扣李逸违抗诏令的帽子挡住了。
萧瑀问,“李司空这计划倒是做的好,代北十州之地,军屯六十万亩,商屯四十万亩,
一百万亩屯田,年可收粟至少七八十万石,供养六万边军完全没有问题。
只是,想法是好的,但真要军屯六十万亩、商屯四十万亩,也不是一张纸几句话说能办成的吧?
耕牛、农具、种子如何考虑的?
若是突厥再次入寇,这屯田是否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