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从盛夏到深秋 > 数据与心绪间(第3页)

数据与心绪间(第3页)

1。高分辨率光学影像(由无人机搭载):获取最精细的地表纹理、色彩信息,主要用于识别表面裂缝、植被覆盖范围、历史不当修缮痕迹等。这是所有分析的基础地理底图。

2。激光雷达(LiDAR,同样无人机搭载):精确获取建筑遗存的高精度三维点云模型,无接触测量计算体积、坡度、微小变形量(如墙体倾斜、屋顶局部塌陷),并能有效穿透稀疏植被,获取被遮挡的隐蔽结构信息。这是结构稳定性分析最核心的数据来源。

3。多光谱高光谱成像:识别不同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矿物、砖瓦类型、木材种类在特定光谱波段具有唯一反射特征),精准探测肉眼难以分辨的风化程度、可溶盐结晶区域、生物膜覆盖(如苔藓、地衣、霉菌)等材质劣化信息。是评估材料本体健康状况的关键技术。

4。热红外成像:探测地表温度异常分布。干燥砖石与渗水潮湿区域存在显著温差;内部空腔、结构层脱粘处因热传导效率差异也会形成独特的热异常区。是探测内部渗水、隐蔽空洞和非可视结构问题的利器。上午在西北角裂缝的分析就是成功应用案例。

5。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B-SAR,需地面架设):对西北角这类极高风险区域,进行连续数小时的毫米级微形变监测,捕捉应力释放导致的极其微小的位移变化,评估动态风险和发展趋势。用于最高风险区的实时监控与超前预警。

“这五类传感器,”沈知时强调道,目光扫过听得入神的众人,“其技术核心和难点在于‘协同标定’与‘异构数据融合’。它们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方式、空间分辨率、精度指标都截然不同。”

“我们必须确保它们在完全相同的时间窗口、统一的空间地理参考坐标系下进行同步采集,最大限度保证数据时空的一致性,避免后续分析出现偏差。”

“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模型,将激光点云、光谱信息、温度场、形变时序等截然不同的异构数据,精确地叠加融合到统一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一个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反映建筑遗存‘生命体征’的健康状态全息数字孪生体。这才是我们未来那座古城保护状态科学评价体系真正赖以生存的数据基石。”

沈佳宜听得两眼放光,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字。唐小棠和其他队员也露出了豁然开朗又深感钦佩的神情。利用如此多前沿技术手段进行协同作战,构建古城精准的“体检报告”,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前瞻性与开创性的项目。

而林叙,依旧微低着头,手中的绘图笔无意识地在材料清单边缘的空白处来回划着凌乱的短线,形成一个压抑的墨团。

沈知时清晰、沉稳、充满技术洞见与远见的讲述,如同投入他早已混乱不堪的心湖中的又一块巨石。

他无法否认,甚至内心深处极为认可沈知时在专业领域的强大能力与宏观视野。这套构想中的完整保护评价体系,正是他一直认为当前古城保护工作所最欠缺的系统性、定量化的科学方法。

然而,这份冰冷的、纯粹的欣赏,却与他此刻胸腔里翻腾滚烫的、难以名状的心绪激烈地碰撞着,让他无所适从。

他只能强迫自己将注意力剥离出来,死死抓住沈知时话语中与眼前结构安全直接相关的部分——LiDAR的点云模型如何精确计算变形量、GB-SAR的毫米级监测如何实现预警——这些冰冷的数据对他完善手中的加固方案至关重要。

当沈知时最终提到“这次大规模协同标定数据采集,需要在未来两天内天气相对稳定窗口期集中完成”时,林叙几乎是下意识地抬起头,瞥了一眼窗外。

铅灰色的云层压得更低了,仿佛就在屋檐之上翻滚,山风变得急促,穿过庭院中的竹丛,带来更加浓重湿凉的泥土气息,空气中水的含量似乎已达饱和。

一丝清晰的忧虑划过心头——如果暴雨提前来临,或者持续不止,这个至关重要的、短暂的数据采集窗口期将被彻底打乱,甚至完全错过。

沈知时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注意到了林叙那短暂却充满担忧的一瞥,以及窗外更加阴沉险恶的天色。他迅速结束了对宏大评价体系的阐述,将话题拉回紧迫的现实:“具体实施方案和详细人员分工,我稍后会细化成文下发。当务之急,仍是西北角的紧急加固。林博士负责的核心方案数据复核和材料清单是一切的基础,必须尽快精确敲定。至于全城评估的数据采集工作……”

他转向陈工,语气果断:“陈工,天气不等人。我建议,趁着暴雨还没下来,下午我先带佳宜和小唐他们,把城墙内侧垛口区的手工测绘和风险标记做完,同时把GB-SAR设备架设到西北角最佳观测点,开始采集基线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光学和LiDAR的大范围航飞需要绝对良好的天气窗口,我们全员待命,随时准备起飞。另外,多光谱和热红外设备需要提前开机预热和精细调试,佳宜,下午跟我出去之前,先抓紧时间把准备工作做到位。”

陈工立刻同意,语气雷厉风行:“好!就按沈工说的办!安全第一,但效率也要抓!林博士,你那边最终的清单核算和方案复核,需要加派人手帮忙吗?”

林叙立刻摇头,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硬与疏离,甚至比平时更甚:“不需要。我这边人手足够,能按时完成。”

“行!那大家就分头行动!散会!”陈工大手一挥,结束了会议。

桌椅挪动声、低声交谈声、收拾资料的窸窣声瞬间充满了会议室。沈知时合上笔记本电脑,屏幕幽蓝的光熄灭,他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长桌另一侧的林叙。

林叙正快速而略显凌乱地将散开的图纸、写满数据的笔记纸收拢进厚重的文件夹里,动作间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急于逃离现场的仓促。他依旧微侧着身,避开了所有可能交汇的视线,尤其是来自沈知时的方向。但那过于苍白的侧脸线条,和紧抿到失去血色的唇线,在沈知时眼中,清晰得如同刻印。

沈知时拿起自己的电脑和笔记,脚步沉稳地走到林叙身边,声音压得不高,确保只有他们两人能清晰听到:

“材料清单里,高强度碳纤维锚杆的规格和极限抗拉强度参数,可能需要根据我上午新拍的裂缝内部空腔三维尺寸重新核算一下,更精确的数据我刚刚上传到共享文件夹‘A7区补充数据’里了。”他顿了顿,语气在公事公办的间隙里,不易察觉地放缓了一丝,补充道,“楼上房间里,我出门前用保温杯沏了茶,应该还温着,要喝自己倒。”

说完,他没等林叙有任何反应,便已转身,走向正围在一起、兴奋讨论着多光谱传感器标定参数的沈佳宜和唐小棠:“佳宜,带上多光谱和热红外的设备手册、标准标定板,我们先回房间做设备调试。小唐,你们组负责清点和准备下午现场测绘要用的全套工具,仔细些。”

林叙收拾的动作,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几不可察地僵滞了一下。沈知时最后那句关于茶的话,说得轻描淡写,公事公办之余透着一丝寻常的关照,却像一颗被精心计算过角度的小石子,精准无比地砸入他心湖最深处最不设防的柔软之地,漾开层层叠叠、无法止息的涟漪。

他猛地攥紧了手中的文件夹,坚硬的边角硌着掌心,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那清冽的茶叶气息随着沈知时的转身离开而稍稍淡远,却又仿佛更加顽固地、烙印般地停留在了他的感知最深处,挥之不去。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抬起头,视线掠过嘈杂的人群,只捕捉到沈知时带着两个学生走出会议室门口的挺拔背影。深蓝色的冲锋衣下摆随着沉稳的步伐微微晃动,袖口那一点已经干涸的泥渍,在门外涌入的灰白天光映衬下,依旧显得无比刺眼,如同一个无声的烙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