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猛地站起身,盯着三维投影。只见地脉网络中,原本微弱的新生成点正在剧烈跳动,光芒如潮水般向四周扩散,与其他节点形成共振。更惊人的是,全球范围内,又有数百个新信号悄然亮起??有的在非洲村庄的小学教室,有的在东京深夜便利店的收银台,有的在纽约地铁站的流浪歌手身旁。
“这不是单点爆发。”组长喃喃道,“这是链式反应。善意正在自我复制。”
助手调出数据流,发现所有新节点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触发事件均为“主动发起的情感询问”,且施与者均为普通人,多数为青少年或老年人。
“春风计划三级响应启动!”组长果断下令,“允许情感共鸣场域局部开放,释放低频安抚波段,辅助情绪稳定。”
命令下达后,全球十七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启设备。无形的能量波以极低频率扩散,如同春风吹过大地,悄无声息,却让无数人心头一暖。
而在初圣山,归源树的金叶再次翻飞,晶石中的文字急速流转:
>**“第一千次轮回已启。
>传灯者不必有名,
>只需一句真心。”**
树根深处,一根新生的竹简缓缓升起,墨迹如血,却温润如春水:
>**“林小宇,编号0001。”**
与此同时,小宇并不知道这一切。他只觉得胸口暖暖的,像是揣着一团小小的火。他走出张奶奶家,踏上楼梯,每经过一户人家,都忍不住停下,轻轻敲门。
“您好,”他对独居的王爷爷说,“您还好吗?”
老人拄着拐杖开门,愣了几秒,随即咧嘴笑了:“好,好着呢!今天太阳出来了,我晒了被子。”
他又走到四楼李阿姨家:“您还好吗?”
女人刚吵完架,眼圈发红,听到这句话,突然怔住,然后轻轻点头:“……还好。”
五楼的小女孩躲在门后偷看,他蹲下来,笑着问:“你呢?还好吗?”
小女孩犹豫了一下,小声说:“我想妈妈了……但她出差了。”
小宇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画??是他昨晚画的,一朵桃花,下面写着“别怕,有人惦记你”。
“送给你。”他说,“我妈妈也常出差,但我现在不怕了,因为我知道,总会有人问我好不好。”
小女孩接过画,眼睛亮了。
就这样,他一路问下去,直到走出单元楼。小区里已有不少人注意到他,有议论的,有笑的,也有感动得红了眼的。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拉住他的手:“哥哥,我也想问!”
“那就去问啊。”小宇说。
于是两个孩子手拉着手,走向下一栋楼。
这一幕,被街角的监控摄像头完整记录。画面通过地下电台网络,瞬间传遍全球。数百个接收终端同时响起提示音,内容更新:
>“今日新增传灯者:237人。
>分布区域:亚、欧、非、美、大洋洲。
>最小年龄:6岁。
>共同行为:主动询问‘你还好吗’。”
>??来自初圣山归源树
联合国总部紧急召开第四次特别会议。会场上,播放着林小宇在小区里挨家挨户敲门的画面。镜头扫过每一扇打开的门,每一个人的表情??从警惕到惊讶,从冷漠到微笑,再到眼眶湿润。
“我们低估了语言的力量。”神经学家沉声道,“‘你还好吗’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一种情感确认机制。它激活了大脑中与归属感、安全感相关的区域,产生类内啡肽释放效应。而当这种行为形成群体共振时,竟能引发微观量子纠缠现象。”
心理学家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不可强制,不可操控。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关心,才能触发效应。这意味着??真正的社会变革,只能由普通人自发完成。”
会议最终决定:将“共情教育”纳入全球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并设立“传灯者基金”,用于支持民间情感连接项目。
决议发布当晚,全球城市再次浮现投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