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吧。”祥子望着远方,“但更重要的是,他会成为一个敢于提问的人。而只要还有人愿意问‘为什么’,我们就还没输。”
那一夜,归音钟再次自鸣。
三声,悠远绵长。
据说,那天晚上,千里之外的昭明学府里,一名学子正在抄录《青衫纪要》,突然泪流满面。他放下笔,走到墙边,贴上一张新纸:
>“今日始知,求真之路不在攀登高峰,而在俯身倾听大地的哭泣。”
与此同时,北境雪脊原的废墟之上,一位老兵独自点燃篝火。他打开随身携带的铁盒,里面是一张泛黄的战报副本,上面写着七十三名赤锋队员的真实死因。他默默念完每一个名字,然后将盒子投入火中。
火焰腾起时,他仿佛听见了一声遥远的钟响。
而在东海小村,祥子与阿沅并肩坐在门前,听着潮起潮落。
“你说,未来的人还会记得我们吗?”阿沅靠在他肩上。
“记不记得都不重要。”祥子握住她的手,“重要的是,他们会不会也有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阿沅笑了:“那你就是那盏灯。”
祥子摇摇头:“我不是灯,我只是擦亮灯芯的人。真正发光的,是那些愿意听钟、敢说实话、哪怕颤抖着也要写下真相的人。”
月亮渐渐西沉,天边露出一抹微光。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祥子站起身,拿起扫帚清扫门前落叶。阿沅则走进厨房,准备煮一碗姜汤??这是她每年春天必做的事,说是驱寒,其实更像是某种仪式。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时,一封信悄然飘落在门槛上。
信封洁白,无字,唯有一朵梅花印,轻轻盖在角落。
祥子捡起信,指尖触到一丝温热,仿佛刚从某人胸口取出。
他没有急着拆开。
而是将信放在桌上,对着晨光看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
“看来,还有人没听完他们的钟声。”
阿沅端着姜汤走出来,闻了闻空气:“今天的风里,又有味道了。”
“嗯。”祥子点头,“不是铁锈,也不是灰烬。”
“是什么?”
“是纸烧尽后的余香,还有……墨水的味道。”
两人相视一笑。
他们都知道,故事从未结束。
只要人心尚存一丝不甘沉默的火苗,那口钟就会一直响下去。
而在某个尚未到来的时代,也许会有个孩子站在归音亭前,仰头问道:
“妈妈,什么叫真相?”
母亲会蹲下来,指着钟上的刻痕,轻声说:
“你看,这些人曾经害怕、痛苦、挣扎,但他们都没有闭嘴。这就是真相??它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群不肯低头的人,留下来的声音。”
钟声响起。
穿越百年光阴,落入稚嫩耳中。
春风吹过,野花盛开,一如当年。